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在不断积累和思考中前行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主体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写作感想
发布时间:2014-01-15 17:31:03

  王东明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学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术论文写作,不会像写言情小说或散文来自于一时的灵感以及“人品爆发”,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学术积累和研究思考,加上一点点创新,才能形成一篇专业学术论文。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后,我一直谨记自己博士生导师的教诲:勤于读书和善于思考,努力让自己在不辍研读和常于思考中保持稳步前行。

  首先,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论文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看到自己一点点学术创新又是快乐的,我们也一直在这“痛并快乐着”的路上体味其中的喜怒哀乐。我选择研究货币理论和宏观调控问题,主要源于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个人的专业基础。导师是研究货币理论与政策,自己的方向选择尽可能在这一方向下,另外我自己数学功底一般,对于计量和模型构建比较一般,所以选择了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货币政策本身充满了争议,从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传导机制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存在诸多流派和政策主张,这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研究舞台。与此同时,搞清楚这些纷繁的学术流派思想和政策主张本身就需要我们花费精力去学习,去研究,去慢慢积累。在博士就读期间,导师推荐了十多本关于货币经纪学专业的书籍和大量专业经典文献,让认真阅读,明晰不同货币政策流派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慢慢熟悉国内外学术论文的写作框架结构和范式。

  当初刚刚阅读一些学术论文时,感觉论文写作也不过如此,自己也应该容易完成一篇论文的。殊不知正是应了“眼高手低”,自己真正动起手来,才发现写出来语句的不专业以及文章的创新不足。以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为例,该领域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最早源于Scott(1955),研究高峰期分别在1961年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后和1999年欧元诞生前后。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始于2005年前后。我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和非对称性以及区域效应的经典研究文献,对这些研究文献慢慢进行消化,从而慢慢进行归类和总结,才逐渐厘清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热点和争议点,为自己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其次,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需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过程。前期的阅读和学习为今后的论文写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如何在这个平台上盖出漂亮的楼房呢?这需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思考。在经过大量的学习后,往往会对一个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但会碰到很多困惑如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或者国内做不了这些等等。具体我本人来讲,在刚刚开始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时,发现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问题已经有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阐释方面的研究了,自己没有发现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的。在我们困惑的时候,需要自己勤于思考以及与导师、同行积极交流。自己要对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差距和研究的不足之处,分析一些研究的空白之处研究的可行性,其中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西方一些经济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立一个新的理论和观点的难度不言而喻,而借鉴一些经典理论应用到我国实际情况也非易事。在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时,我慢慢发现国内对区域效应的检验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层面的论述和分析,极少从微观层面的研究,而从微观层面研究宏观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后凯恩斯主义的一些观点,从信贷渠道入手,以微观视角分析较为新颖。考虑到这些后,又进一步和导师沟通和交流,得到他的认可和一些指导意见后,自己又进一步思考从微观层面的哪些视角入手。国外和国内的研究中,对微观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差异视角,分析其对信贷配给、信贷渠道有效性和区域效应的影响,从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检验具有一定新意,但感觉还有些不足。后来在导师的点拨下,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的差异性,我开始从La Porta(1998)的《法与金融》和李扬(2005)等关于金融生态环境(指数)的研究和分析,尝试分析金融生态环境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此外,关于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和地方政府环境等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有些研究成果,证实了环境因素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影响。至此,论文《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主体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的写作思路和框架结构基本清晰,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我积极投入到理论综述和实证分析中去。

  思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思考,有时需要和别人交流,来更好地促进思考。我们知道,思考过程是枯燥的、漫长的,但它带来的创新是快乐的。学术研究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但是一定不要忘记我们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流,通过彼此的交流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我导师早期的严谨指导以外,和第二作者等同门的交流,帮助我解决了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例如,通过和第二作者的交流,对论文的题目和一些实证分析进行了许多完善,也使得自己受益颇多。在论文进行实证研究时,需要对我国29个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进行SVAR模型构建,分析其中的脉冲响应差异,并利用其中的峰值分析区域效应的成因检验。在实证过程中,早期就发现一个省份的脉冲响应峰值为负值,自己反复验证找不出其中的问题,后来和同门交流后就发现29个省份采用统一的第三期峰值并不完全准确,个别省份需要根据模型的稳定性进行微调,才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此外,我国不同区域的省份中,有个别省份的冲击反应和区域其他省份有所差异,自己不知道如何处理时,第二作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不影响文章完整性的情况下,在标注中列明个别省份的特殊情况及简要阐述原因。这些问题,不是自己一个思考所能解决的,及时和别人交流,是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的良好途径。

  论文发表之后,现在慢慢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感觉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努力,获得了认可和回报。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慢慢积累和勤于思考有机结合的历程,需要全力投入,需要持之以恒。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主体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