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故事
记《住房投资性需求与中国城市规模扩张
——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4-01-15 17:30:04

  谭  锐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这篇文章起源于内部研讨班的学术活动。研讨班这两年关注的议题是中国的城市化及城市产业结构问题,为了获得理论支持,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学期的“城市理论回顾”系列专题讲座。每个成员自选一篇经典文章进行解读。选题有基础设施、城市生产效率、知识溢出与创新、城市集聚的微观机制、实证研究综述等等,涉及面较广,新旧文献都有,而且一律是国外的文章。这个讲座办得不错,不仅我们内部的人参加,还吸引了其他领域的学生来听。就个人而言,我从中受益良多,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听别人讲解或同别人讨论就豁然开朗了,效率很高。

  轮到我的时候,我选了Abdel-Rahman & Fujita(1990)的文章。它已经有些年头了,为什么还要讲?我的初衷是,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土地、生产、住房、交通、环境等等问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当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有一个宏观的视野,因此空间一般均衡模型(SGE)就是不能绕过的重要一环。之所以选择Abdel-Rahman & Fujita(1990),主要有两个考虑:第一,文中构建的模型简明易懂,不像Henderson(1974)那么复杂。它是一个benchmark model,适宜于讲解SGE的基本结构。第二,文章的两位作者都是城市理论的建模高手,对模型设置的意义都讲得很清楚,数理推导过程也是详细的。为了讲解清楚,我反复看了几遍,也认真推导了公式。准备的过程中,我就在想这个模型可以有哪些应用。由于中国大中城市房价上涨是这几年的热点问题,我就不自觉地往这方面联系。我很快就发现,传统模型中的单中心城市里只有自住需求而没有投资性需求,而后者不仅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而且对城市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极大。SGE是一个很灵活的分析框架,是否可以把投资性需求纳入进去呢?我抓住了这个灵感并深挖下去,发现里面有故事可讲,即投资性需求、土地财政、城市规模扩张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可以放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这样就有了我的那篇论文。

  说到文章故事,还真有那么一个。开始我也没准备写这篇论文,只是有一天参加了一个论坛,内容不甚合胃口,无聊中就以推导模型为乐,没想到发现了那个故事,就像在海边捡到漂亮的贝壳一样,满心欢喜。论坛结束后安排了晚宴,那里的酒倒还是不错的。

  (《住房投资性需求与中国城市规模扩张——基于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载于《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