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黄石松:欠发达地区如何应对老龄化与发展转型的多重压力
发布时间:2021-11-15 10:18:49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而中国属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也由此,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可称为“经济论”,强调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完善了,才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另一种可称为“制度论”,强调只有适宜的制度条件才能将经济发展的势能转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优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急遽变迁的中国在顺利跳出“贫困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在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能否顺利迈过“老龄化陷阱”?

中国的发展极具地区差异化特征,立足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可以将中国划分为经济欠发达同时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双重压力地区);经济欠发达但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同时老龄化程度也较高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同时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双优势地区)四种类型。而双重压力地区面临的形势则更为复杂严峻,如何走出一条化解老龄化压力的新路,对于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双重压力地区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和工业化中期,工业基础薄弱,受周边大城市产业虹吸效应影响,本地工业发展受到挤压,已经失去赶超的机遇期。同时,人口持续向周边大城市净流出,农村人口向城镇化地区流动,农村开始衰落、呈现空心化,农村帮扶背景下实现脱贫致富后,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是最大的困境。

渭南市临渭区作为双重压力地区的代表,极具典型性。总结其探索与实践,有三条基本的认识:第一,以打造美好生活示范区为引领,明确发展路径;第二,以发展银发产业为支点,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第三,以“乐养宜居”为落脚点,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让农村富起来:渭北平原地区主打现代农业。一是根据各乡镇的资源条件,加大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投入,打破季节性生产的限制,延长农业价值链条,打造“一乡一业”的格局;二是建立“种植业-高科技引入-标准化生产-高科技展示-市场营销的产业链示范平台,增加产业开发的综合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健康食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推进物流、电商向产地下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认证管理,推进农资监管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总之,要通过一系列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推动渭北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同时带动农民回流农村的新路。

让产业强起来:中部中心城区主推银发产业。构建“2+N”产业体系,一是重点发展老年健康食品生产加工,积极对接周边地区现有优势产业,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铸造新的产业链条;二是积极发展老龄综合服务,围绕健康促进、康复护理、辅助器具、应急救援、适老化改造等重点领域,推进老年人适用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三是鼓励开辟老年用品展示、体验场所,发展老年用品租赁市场。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支持推动老年用品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让生态资源焕发新机:南塬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南部秦岭北麓山地区域以田园乡村风貌为基底,深化“旅游+”战略,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民俗、体育等领域融合,促使全区旅游景区业态不断丰富。在制度创新上,一是资源变资产。成立村集体公司,成立土地流转中心,将村集体土地折合成股份形式入股,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二是资金变股金。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集体的发展类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投入到集体公司,形成村集体持有股金,村集体按股比分享收益。鼓励群众参与投资建设,引导贫困户自愿申请小额贷款入股村级公司,让闲置资金变成股金,从旅游区开发中受益;三是农民变股东。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形式自愿入股参与村集体公司开展旅游开发,增加经营收入。

临渭区基于不同区域的条件特征,选择“点轴”模式进行产业布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呈现出各有特色、差异推进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顺应临渭区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条件,同时也为未来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构筑灵活创变与动能激活相契合的发展路径。引导创变指的是,地方政府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创变出了许多办法,去解决本地化的、不断变化的问题;激活动能指的是,必须把“在地化”资源条件转换为发展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只有初始动能激活了,才可能实现迭代发展,实现解决老龄问题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产业发展是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跳出围绕老龄群体化解老龄化压力的窠臼。发展始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老龄化与现代化双向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夯实第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改善农村人口结构是实现从帮扶脱贫向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基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除了增加农民收入,在应对农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乡村衰败化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显现。一方面,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传统农业季节性生产和农民季节性外出的惯习,让农民能够安心留在农村、发展农村。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的回流,不仅让农村代际养老有所靠、有所依,而且活跃了农村人口生态、繁荣了农村产业形态,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人力要素。

作为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临渭区在面临老龄化与经济转型双重压力时,抓住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带来的市场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以城乡内在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特征和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解决老龄问题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有机结合的。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美好生活。必须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保证中央政策的统一指导基础上,更加强调激发各地方的首创精神,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注重在都市圈氛围内统筹配置资源,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提高制度的弹性和韧性,从而才能走出一条“产业升级+人口优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良性循环的新路。

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并且将加速向纵深发展。中国成功走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将解决占世界四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这将是中国在成功实现全面脱贫、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以后,对于全人类又一个巨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本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fqxlwgYJTKfdQBYHlz21A

原文出处:老龄居产业联盟

特别声明:经济观察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评论》编辑部的立场和观点。本刊官方网站经济观察栏目所转载的文章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扩大宣传和增进交流。若有相关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要求撤稿,请告知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