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公共经济学
黄羊滩 :让政务公开助力简政放权
发布时间:2017-03-16 10:03:49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对应的,乃是政府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也是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巩固与扩大。越是彻底的公开,就越是会倒逼政府行政改革的持续深化。

原文发表日期:2016.02.10

 

210日,元宵前一天。按照传统的界定,这个年还没有过完。

这一天,国务院审改办通过《人民日报》刊发了两个大版细密的表格。2013年以来国务院已公布的取消和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共618项,其中取消491项、下放127项,全部“集结”于此。

此次将此前已经通过国发文件公布过的取消和下放事项放到了一起,集中发布,固然是一次信息集纳,但也不止于简单的集纳,而是有着更为深长的考量。

其一,将618项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整体推出,既有助于民众全面了解、便捷查询,也免于相关信息被“健忘”的单位部门及官员梗阻,乃至以“过时了”、“有新精神”等等的说法颠倒黑白,人为设绊。

其二,经由这样分批次、集中式的滚动发布、持续公开,不仅可以传递给社会与市场以积极的信号,也表明了中央政府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强大决心。可以说,一纸清单,让简政放权不再遥远、可见可触,就像李克强总理在去年两会总理记者会上讲的那样,政务公开要“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紧紧扭住“简政放权”这个政府改革的“牛鼻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种种羁绊,破除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的障碍,切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只有把束缚老百姓手脚的绳索都解开了,才能真正发挥13亿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据统计,从2013年至今,已有41次国务院常务会涉及“简政放权”议题,而每年新年第一次常务会的核心议题,也无一例外均是“简政放权'。正因为这样持续不懈的推动,“简政放权”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领域公众最为熟知和热议词汇。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强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并将公开透明来监督、检验各级政府简政放权的效果。政府是不是真的转变了职能,是不是真的践行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不是真的主动回应舆论关切,不能自说自话,不能虚应故事,更不能像以往那样玩花活儿、搞“瞒和骗”,而是要直面社会公众,直面市场主体,直面群众监督。

可以说,政务公开并非简单的信息发布,也不仅仅止于一种“程序正义',实质上是仍是一种“实体正义”,是将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公开给社会公众,并任人指点评说。以往做了哪些事情,具体是怎么做的,如何规划,如何实施,如何监管,今后准备做什么事情,背景、原因、路径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清清楚楚,而不能继续含糊、一味搪塞。

而一旦实现了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则哪些行政权力是不必要的,哪些行政审批是可以分级实施、逐次下放的,也自然会日渐清晰。也即,政府信息公开对应的,乃是政府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也是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巩固与扩大。越是彻底的公开,就越是会倒逼政府行政改革的持续深化。

事实上,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会是一路坦途。对于各级政府而言,简政放权割的是政府的“肉”,削减的是长期以来已成惯例的部门利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通过媒体报道可知,尽管中央政府推进简政放权的力度很大,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阳奉阴违、消极滞后的情形,要么不简、不放,要么秘而不宣,继续搞闭门决策那一套。

有些地方甚至公然违背中央精神,一边不得不按部就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一边却明里暗里地搞变通,假协会等社会组织之手继续行行使审批权力,不仅以各种拖延、推脱来阻挠中央简政放权的落实到位,甚至还在增设审批项目,固化手中的权力。凡此种种,不仅需要从上到下的强力整治与惩戒,也有待于整个社会的监督,而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

正因为此,在去年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可以说都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而在今年23日的国务院常委会议上,总理也动情地说:“对于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仅要及时回应,更要把回应结果向老百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要之,左手简政,右手公开,以简政放权扩大公开透明,以公开透明倒逼进一步的简政放权。而简政放权与政务公开的齐头并进、相互补益,也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改革动能,破除旧有的不利于财富涌流、社会发展的种种痼疾,并为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积蓄力量。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

详见:http://news.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17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