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公共经济学
胡晓鹏:国家现代化需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发布时间:2017-03-16 10:03:28

作者简介:胡晓鹏,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探寻过往的发展历程,是为了更好地辨明道路与方向。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从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的概括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从三个自信四个自信的补充完善,从全球化参与者到贡献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民经济发展蓝图和工作思路、国际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清晰。展望未来,在思想认识领域还有两个重大课题需要把握。
  一是经济发展的双重陷阱正在逼近,实践呼唤理论创新。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越来越近。发展虽然会有曲折,但终将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的重大课题。然而,如何跨越?动力来源何处?还需要细细探究与思考。
  一般认为,认识起飞经济和发达经济,理论上对应着发展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但从起飞发达过渡的这个阶段里,鲜有成熟理论样本可以借鉴。转型经济学或者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都是基于西方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一种推论。而国情、社情、民情、党情的客观差异,注定了这些理论都难以准确解释乃至指导未来的中国经济。
  因此,未来的中国实践亟需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回顾过往,我们用了60多年的时间,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发展中不断纠偏,终于创设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有三条经验值得重视: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不动摇,二是成功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就,三是在遵循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规律的基础,开辟具有原创意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是双后时代特征显现,需要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达成共识。
  在所谓后金融危机与后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着规则重构与合作共赢的强烈需求。满足这种需求需要国家力量的主导,由此政府作用必须有效提升。在近代经济史中,大规模的政府力量兴起曾经发生过三次:上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二战后的世界经济萧条时期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复苏期。今天看来,这种政府力量的兴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相关各国经济复苏与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强调国家力量和政府作用,不能仅仅依据传统经济学的政府市场一般关系进行思考。任何脱离时代背景的经济学分析范式,终究是一种无用之见
  新形势下,顺应双后时代要求,需要以政府重构为重点,协调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政府重构,内容上包括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重大内容。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即政府必须以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市场趋势、强化市场力量为基本前提,政府的有为需要通过市场的有效来体现。反之,市场主体必须对国家战略诉求有担当、对国家责任有义务、对国家能力有贡献,有效市场必须以顺应政府有为的目标为基本要求,为经济起飞发达的顺利转变发挥促进作用。
  从实施机制角度讲,还需要优化机制建设,包括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两个部分。加强信息机制的优化,为的是强化政府对资源的动员、集结、调配能力和效果,以确保相关主体不折不扣地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通过激励机制的科学设计,为的是充分激发政府愿为”“有为的动力,打破不作为、不敢为的执行僵局。
  总之,站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今天,伟大的中国实践需要更好的理论解释、经验剖析和思想创新,需要立足世情、根植国情、明辨社情、顺应民情、通晓党情。

 

文章来源:光明网

详见:http://theory.gmw.cn/2017-02/14/content_23720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