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金融经济学
陈志武:钱庄的兴起与民间货币
发布时间:2018-04-19 15:01:57

 作者简介:陈志武,爱思想网学术委员,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及冯氏基金讲席教授、耶鲁大学前金融学教授。生于湖南茶陵,1983年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1986年国防科技大学硕士,1986年赴美国留学,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监管、资本市场、证券投资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组织战略、股票定价等问题。

 

如今,你每天都逃脱不了这个那个大银行,尤其是最近几年的世界银行排名,不管按利润还是存款规模,总是中国工商银行排第一,一年赚钱超过2800亿元,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也都排在前5、至少前10以内。另外还有比特币、代币、电子货币,等等很多新的数字资产名字。可是,从前不是这样的。那么,中国的银行业是如何走过来的呢?是什么催化了它们的发展?又该如何理解电子货币?

我们就从钱庄和民间货币讲起。你可能听说过过去的钱庄,但可能不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的。另一方面,你可能认为人类历来只有政府发行的官方货币、没有民间货币,等等。实际情况当然是相反的,人类原先以私人货币为主,到近现代才出现由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这是我们理解今天各种货币现象的前提。

清朝的一桩命案

北京的朋友应该知道通州这个地方,在清朝是属于直隶。通州的刘某要向同村的李某买一斗小米,价钱1250文钱。然后,李某看到交来的钱就说:“你这个虽然是1250文,但里面混杂了很多小钱,不是标准的铜钱。小钱没有标准铜钱值钱,所以你没有给够。如果你真的要买小米,那就把小钱换成标准铜钱吧。”但是刘某说:“那不行,按照市场惯例,最多只能换掉一半小钱,换一半就够买你这些小米了。”结果,两边争议不下,两个人打起来,最后刘某失手将李某打死,闹出了一桩命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件商品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是很容易判断的。货物有标价,我们都清楚这个标价指的是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红色的那种是100元,绿色的是50元,等等。如果李某生活在今天,他完全可以给小米标价,比如说125,刘某照这个付人民币就可以。但是,当时没有这么方便的交易工具。

那么,过去的人怎么避免冲突打架呢?

钱庄的主业是兑换货币

 “一件商品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难?原因在于古代的货币很复杂。虽然基本以金属货币为主,但货币发行方很多,同一类货币的成色也不同。我们就拿铜钱作为例子。刚做好的铜钱,就像新钞一样,都是很规矩整洁的,大小一致,重量相等,字迹清晰。问题是通行一段时间后,大家的手摸来摸去,铜钱放在一起也会相互磨损,铜钱慢慢就会变薄。所以,过一段时间,不同的铜钱重量就不一样了。如果铜钱磨损得不厉害,大家能将就,继续当作新钱使用;如果铜钱磨得很厉害,就成了前面提到的小钱了。

在很多地方,这种破烂的铜钱是折合一半来使用的。但是,什么样的铜钱才叫做破烂?买方肯定觉得自己好的铜钱多,卖方肯定觉得很多铜钱成色都不好,双方就常常吵架。像清朝的时候,市面上除了清朝政府铸的铜钱,还有明朝,甚至唐宋政府铸造的铜钱,也有清朝不同府、不同县甚至不同钱庄铸的铜钱;然后还有大家熟悉的银两,甚至黄金;铸造商和铸造地也各异,武昌银、长沙银等成色各不同。

这些不同的铜钱、不同的银子之间怎么互相折算,相互兑换的比例是多少?铜钱、银子、黄金的成色如何,纯度不够的话,怎么打折扣呢?这些都是双方在交易的时候要考虑的。所以,货币系统这么复杂,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成本就很高,交易的效率非常低,经常出现打架。

钱庄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并发展的,其重要作用也在于帮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便利。一般来说,小本交易的双方没法掌握这么多关于货币的知识,只能用一些笨方法。比如,电视剧里你可能经常看到一个情节,就是药店或者丝绸庄的掌柜收到银元,用牙齿去咬,看成色如何。但是,如果是比较大的交易,涉及到十几或者上百两银子,全部用牙齿去咬一遍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大家就去找钱庄。

钱庄一开始不是专业的,都是一些做生意的店铺。店铺经营一段时间后,积累了关于各类货币的知识和经验,就在做生意之外,同时帮大家兑换。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清朝最早的钱庄就是绍兴经营煤炭生意的商家。帮助兑换不同的货币,按比例收一点手续费,这就成了钱庄的主要业务。比如说,你有一些银元,但表面有很多划痕,分量可能有一些损失,如果对方商家不肯要,你就去钱庄支付一点手续费,把有破烂的银钱换成崭新的。大家在机场可以看到很多找换店,也叫两替店,帮你在许多外币之间兑换,赚取买入和卖出的差价,过去钱庄的经营模式和这些两替店是类似的。

民间货币是怎么回事?

黄金、银子作为货币,有一个好处或说便利是谁都可以把这些贵金属搞成一块一块的,做交易支付时,对方只要评估成色、称重量就行。这也是在近代以前,政府难以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原因,贵金属不需要由国家发行。

但是,仔细想一想,金属货币其实很不方便。如果每次交易之前,都要跑去钱庄把钱换好,又笨又重的,交易成本仍然很高。于是,一项新的业务诞生了——发行民间纸币,或者叫“代币”,也是今天电子代币的祖先。钱庄会接受一些存款,有了资本以后,钱庄就可以发行钱票。只要当地的店铺愿意接受这家钱庄的钱票支付,这些钱票在当地起的就是货币的功能。

你可能会问:货币不应该是国家发行的吗?怎么私人也可以发行货币呢?还有一些人说,美国美联储的股份是私有,是不是一小部分人控制了整个国家呢?

其实,如果你熟悉一下货币历史,你就会知道,哪怕是在中国,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货币也是以私人发行为主。我们知道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也就是宋代的交子,其实就是当地的大户私自发行。只不过因为后来无法兑现,持有交子的人把大户家里围了起来,引发了冲突,政府才把交子的发行权接收过来。

到清朝的时候,官方发行钱票,私人也发,一般互相竞争但不干预。清时期,哪怕是很偏远的地区,比如今天的黑龙江呼兰县,城乡钱庄自己也发行钱票。

民间发行货币,最大的好处是方便。交易时不需要再为铜钱分量等琐碎话题吵架了。找一家当地有信誉的钱庄,指定单位开一张银票,然后带出来。只要对方认这家钱庄,交易立马就可以完成。

清朝有个王鎏,他记下了很多当时钱庄的状况,其中提到今天的北京,只要双方交易的规模大于五百钱,一般就走银票支付。记得开头那个案子吗?一斗小米就一千多钱,这说明银票在当时的市面上已经很通用了。

民间发行货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通过竞争,达到“良币驱逐劣币”。我们一般听到的是“劣币驱逐良币”,意思是如果市场上有两种不同的金属货币,比如说银币,大家拿到纯度比较高的银币就会储藏起来,把纯度比较低的银币花出去,所以,久而久之,市场上都是纯度比较低的银币。

但是,一位拿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叫哈耶克,他就提出“良币会驱逐劣币”。如果市场上有很多种货币相互竞争,大家就会选择声誉比较好的钱庄发的银票,而不接受信誉差的钱庄发行的货币。钱庄知道这一点,也会控制发票的数量,保证自己的信用。河南大学彭凯翔教授对这一点进行了研究,发现清代确实有“良币驱逐劣币”。咸丰年间,政府曾经强迫官方货币贬值。结果,官府的银票是贬值了,但私人钱庄发行的货币,价值反而相当稳定,更受市场欢迎。

所以,虽然钱庄规模一般很小,但在发行民间货币、便利交易、润滑市场这些方面,钱庄的贡献很大。到清朝后期,钱庄联合起来成立了钱业公会,相互监督。原来钱庄发行的钱票只能小范围通用,后来逐渐出现了南北通用的银票。这一发展大大便利了贸易。到1949年全国统一货币并把货币发行权集中在国家手里后,钱庄的历史就结束了。

你可能会问,钱庄是过去的金融机构,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一个地区当年钱庄的发展程度,对今天当地金融的发展还有影响。马驰骋等三位学者收集了晚清山东各府内的钱庄数量,结果发现:当年钱庄数量越多的地区,今天当地的小贷公司数量就越多,小贷公司的资产也更充足。金融的逻辑不随时间而变化,理解钱庄的运作方式与逻辑,对于理解今天的数字金融仍然意义重大。

今天谈到的第一个要点是,中国历史上多数时候是使用金属货币,包括黄金、银子、铜钱、铁钱等等。这些金属货币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发行权,因为各地私人和政府都可以铸造,所以,货币发行权以前都没有集中在政府手里,而是分散在民间,由民间机构自己去竞争,达到“良币驱赶劣币”。

第二,有了这么多不同成色、不同类别的金属货币,复杂的货币体系使市场交易变得很难。这自然带来货币兑换的业务需求。钱庄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为社会提供货币兑换服务,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发展。

第三,到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既有官方纸币,也有各类民间钱票,相互制约相互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货币得到了统一并只由央行发行。钱庄业务也到此终结。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转载自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详见: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