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金融经济学
韦森:货币的本质比爱情要难懂得多
发布时间:2017-05-17 08:57:21

作者简介:韦森,原名李维森,汉族,山东人,教授,博导,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1982年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1989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1995年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2000年至2001年曾为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正式访问教授。20066月至9月,曾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研究员。自八十年代初以来,曾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并经常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撰写专栏文章和学术随笔。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

 

货币作为市场交易的一种媒介,是人类经济社会运作和延存一种必要且必须的制度构件。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和交换,政府要支付官员和军队的薪金,雇主要支付雇员工资,纳税人要缴纳给政府各种税金,人们要进行投资,乃至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货币。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交往和信息沟通,乃至各种宗教崇拜和党团社区活动,背后往往都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货币交易来进行,以至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实际上须臾不能离开货币。如果把现代市场经济看成是一个活的有机体,那么,货币就是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央行、银行和金融系统就是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没有货币,经济不能运作,国家不能存在,人们几乎不能生活、生存、交往和沟通。如果货币和货币系统出了任何问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个人财富和福祉的增减。

尽管货币和货币制度是现代人类经济社会运作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构件,但是数千年来,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什么,货币本身到底是不是一种财富等等,却是经济学、哲学家乃至一些社会思想家永远争论不清和且似乎是永无定论的一些问题。

从世界文明史和各国货币制度史来看,金属铸币作为市场经济交易和交换中的一种正式的货币形式,是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一期间在西亚的利迪亚王国(Lydia,位于今天土耳其疆域内,利迪亚的铸币很快传到希腊本土和爱琴海诸岛,然后到罗马帝国)、古印度和春秋时期的中国这三大轴心文明中几乎同时出现的。

在西亚、欧洲、北非、南亚以及后来的美洲各种文明国家中,在之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几乎世界各国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以金银铸币为主并附有少量小额铜和其他贱金属铸币以及记账货币的发展阶段。只是到17世纪之后,从英格兰、北欧和北美各国才慢慢演变出来金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下的纸币制度。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后,世界各国相继脱离了金本位、金银复本位的纸币制度,各国的货币也随之变成了由各国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不断内生创造广义货币的一种无锚的纸币、少量小额金属铸币并以银行记账货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法定货币制度了。

随着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国又快速进入了计算机互联网的数字记账货币时代。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进步速率,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手机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的纸币和小额金属铸币正在慢慢退出人们的市场交易、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等各种经济活动。

在当今世界,尽管以银行电子记账数字为主要存在形式的货币仍具有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的三基本大职能,但各国的货币已经逐渐均回复到记账货币这种货币所本有的存在形式了。

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国家不同,中国在数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几乎演化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货币制度发展道路。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流通于市场交易金属铸币,但之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社会的铸币基本上都是铜铸币,包括以铜质的布、刀、圜钱、秦半两、五铢钱,大泉、小泉以及之后通行许多朝代的各式各样的通宝铸币。

之后,经历了宋代的交子、会子等纸币形式的萌生,到蒙元时期中国曾大范围地实行纸币制度。在明初,朱氏王朝也开始采取纸币制度,并禁金银交易,后又改为钱钞并行,以钞为主,钱为辅,最后到嘉靖年间进入了使用称量白银为主并附有少量小额铜铸币的时期。明代的称量白银和附有小额铜铸币的货币制度在清代延续了下来。

到了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随着国外银元的大量流入,中国才开始铸造自己的银币,并经历一段大清银行、外国银行、国内银行、钱庄、钱铺、商号乱发纸币的混乱时期。

到民国时期,中国曾实行过一段时间由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银本位货币制度,但到1935年民国政府法币改革后,则实行了混乱无锚的纸币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在试行28年的中央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储有一定量的黄金和白银,但实际上人民币纸币(并附有少量的铝、镍包钢和铜合金的小额铸币)一直是一种无任何本位的纯政府法定货币。

1978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之后,中国在货币制度上迅速与国际“接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货币制度基本上是以银行电子计算机网络中的记账货币为主要货币存在形式,并辅有7万亿元上下的纸币和小额金属铸币的“法定货币”。

随着世界文明历史上各国的货币制度的这种从金银铸币(中国的铜铸币)、金本位或金银复本位的纸币、以及“无锚的”纯电子记账货币三大货币制度发展阶段的演进,在经济学理论上,也出现了以亚里士多德、洛克、休谟、亚当•斯密到马克思和萨伊等为代表商品货币观,即认为货币是市场交易中作为一般商品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只是在1719世纪之后,随着西方主要经济体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了以纸币和银行记账货币为主要货币存在形式的“法定货币时代”,才出现了以维克赛尔、凯恩斯、费雪和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们的以纸币制度为主要分析对象的经济理论。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在当代的市场化程度加深和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经历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货币和货币经济学才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然而,在目前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主流的当代经济学教科书中,尽管有市场竞争、价格机制和货币这些名词及其理论解释,但由于经济学家们还隐含地假定所有货币都是中央银行外生地增发出来的,然后在规范的理论形式上讨论企业的生产行为,个人的消费行为,以及一国的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实际上现代经济学的主干理论中并没有真正的货币理论。只是在凯恩斯、费雪、米塞斯、哈耶克、弗里德曼、托宾、明斯基、帕廷金等少数经济学家的论述中,货币理论才成为他们个人一些著作中理论分析的主题。

但是,通观现有的许多货币经济学教科书,尽管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到了电子记账货币时代,但是大多数教科书一开始还把货币定义为具有三大职能或四大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一种特殊商品或物品。

至于货币到底是如何创生出来的,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货币增发渠道和M0M1M2等等创生机制,以及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还只是少数专业货币经济学家和投行经济学家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和货币经济学这门专门学科的发展,并不说明经济学家们对货币及其货币制度乃至货币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都认识清楚了,或者说已经达成了学科的研究共识。我们这里不妨以曾任世界最古老的中央银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在新近一本书中所讲的故事来说明这一问题。

2016年出版的英文专著《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和全球经济的未来》一书的“导言”中,这位曾任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超过25年、任英格兰银行行长也超过10年,并曾担任美国纽约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的货币经济学家默文•金,一上来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011年他访问北京期间,在钓鱼台国宾馆与一位一起打网球并共进晚餐的中国央行官员聊天时,这位央行高官竟直言不讳地对这位金行长说:“我并不认为你们已经完全弄懂了货币和银行的运作机制。”(见这本书中译本《金融炼金术:货币、银行和全球的未来》,束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第XXXIII页)

这句话显然深深刺痛了这位时任世界最古老的英国央行行长的金教授,接着他在这本书的导言注脚中也悻悻地说:“他不用说我也知道,中国同样也没有彻底弄清货币和银行是如何运作的。”(见该书中译本,第382页)如果连跟货币关系密切的央行行长都互相认为对方及其央行的经济学家们到今天都还没弄清货币和银行的运作机制,那世界上还有几人能真正弄清货币和银行的运作机制了?

就此而论,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在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功能、货币的产生以及货币与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问题上出现如此多的流派,以至到目前为止到目前经济学家们在货币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纵观现代理论经济学的整体发展历程和各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不对称的现象:尽管任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货币,各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货币,各国政府的运作和行政管理(包括政府的财政收支)离不开货币,现代工厂、公司、大学、医院和各种组织结构的运作都离不开货币,人们财富的增加和减少也都主要通过货币的形式来完成和存在,乃至每一个现代城市人(甚至大部分乡村人)每天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货币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和生存,但在世界各国大学里教授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却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货币理论的缺环”。

除了一些教授货币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经济学教师和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尽管都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价格和市场竞争理论,都学过宏观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但实际上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货币理论却大都是一知半解,乃至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普通人到今天还仍然就只相信现代社会的所有货币都是由央行发出来的;央行增发基础货币,就会通货膨胀;减少基础货币投放或收回基础货币,就会通货紧缩。这种状况使得整个理论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脱离现实各国经济运行的公理化的理论体系,离理解现代各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有很大的距离。

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大学经管专业经济学教育中的这些缺环,也与货币本身的神秘和难以理解以及货币理论的深奥难懂本身有关。19世纪一位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曾四度出任英国首相)威廉•E. 格莱斯通(W. E. Gladstone)男爵曾说过:“因专研货币的本质而受愚弄的人,甚至比受爱情所愚弄的人还多。”

这实际上道出了一个事实:货币和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复杂和最难懂的一个部分。然而,只有真正理解了货币理论,才能说真正理解了经济学。也正是由于在与货币相关的经济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上的诸多争论,乃至货币理论的尚无定论,决定了理论经济学的永无穷尽的发展。

别说是普通人,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乃至一些经济学家,一旦真正进入货币理论,就会发现所有的理论都尚无定论、迷雾重重。这部分也是一些经济学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不敢贸然进入货币理论研究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不认真研究和真正理解货币和货币理论,就很难说真正理解了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运行。没有货币和货币理论的经济学,也只能是一种“理论残缺的经济学”。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阅读近代和当代人类社会经济思想史上有关货币理论的一些名著,让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和思考货币经济学问题。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

详见: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