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金融经济学
冯兴元:警惕负利率与“金融约束”的谬误
发布时间:2017-05-17 08:40:02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冯兴元:金融市场上,自由形成的市场利率最为重要。任何人为的扭曲都不足取。任何央行都应维护这种利率机制。

近年来,为了刺激经济,一些发达国家实行负利率。负利率是指,把钱放在央行的银行将被央行收费。央行借助负利率鼓励银行借贷放款,从而向实体经济注入更多资金,以期达到刺激经济活动的目的。

比如,20146月,欧洲中央银行成为第一家宣布对商业银行计征负利率的主要央行。其后数家欧洲国家央行也相继仿效。而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于2016129日也宣布降息至负0.1%。宣布负利率之前,日本银行一直把关键利率压在接近零的水平。这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所谓安倍经济学的关键武器之一:安倍政府寄望借助低利率甚至负利率降低企业和家庭的储蓄意愿,增加消费、贷款或投资意愿。但是,这并没有成功。

这些由央行直接规定负利率的国家,其经济不景气,很大程度上是其税负高、劳动力市场刚性化、福利国家化严重的结果。这些问题影响企业家的信心和投资积极性,鼓励养懒人,怂恿人们依赖再分配生活,容易导致个人责任心丧失和人格完整性受损,最终也导致了经济不景气。这种办法连治标不治本都算不上,甚至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算不上,差不多属于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当然,日本的福利国家化并不是安倍的问题,他的政策是严格限制福利国家的进一步膨胀。

还有一种负利率则是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造成的。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利率时,储户所享受利率实际上为负,他们事实上需要为其存款付费,只不过不是支付给银行,而是以通货膨胀税的形式支付给了政府。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负利率。中国2016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通货膨胀率大约至少为1.8%。存户的存款利率实际上就是负利率。

如果政府蓄意通过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来推行负利率,那也是错误的。存户应该为其储蓄享受正的、至少为零的实际利率。存户在银行储蓄,银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两者均为经济增长作贡献。银行为存户的储蓄提供一定的利息支付,从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贷款中获得更高的利息回报,这样就维持了金融市场各个环节的正向激励。最优的情形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均通过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过程没有被扭曲,金融资源倾向于朝着回报率最高的方向配置。

笔者认为,负利率论者是错误的凯恩斯主义消费不足理论的俘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知识贵族哈耶克认为,消费不足理论错误地认为支出自己的全部收入者,要比积累自己的财产、只服务于自己利益者,对社会共同体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哈耶克指出,事实上放弃一种可能的当前消费是一切资本形成的前提,而且不消费所获收入一般不意味着根本就不会支出这些收入,而只是意味着,将为生产性目的而支出这些收入。

哈耶克支持自愿性储蓄,认为应该做些必要的事情,以使这些储蓄真正转变为生产性投资。他反对政府的征税或者通货膨胀政策就能导致的强制性储蓄。政府利用强制性储蓄进行投资,实际上可能只是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不直接导致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哈耶克批评了凯恩斯著名的花钱挖坑例子:先挖坑,再填坑,而投资在这一意义上根本与生产性支出和资本形成无关。

与负利率政策犯有类似谬误的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所谓金融约束理论。该理论主张压低存款利率,同时相应压低贷款利率,这样银行保持一定的存贷差,同时实体经济能够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由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看上去这一套设想很美妙,但实际上会带来巨大的问题。最好的利率仍然是市场利率,它能够引导资金资源朝着回报率最高的方向配置。贷款利率一旦人为压低,就会导致资金资源被错误配置到一些低效率的地方,扭曲市场过程,不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

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是国有银行主导、国有企业林立的国家,国有银行严重依赖中央银行保障的存贷差,人为压低的信贷利率的最大受益者是国有企业,因为它们更容易拿到贷款,这就更容易形成国进民退的局面。同时,存户的利益受到损失,其实质就是对个人产权的侵犯和剥夺。

总之,金融市场上,自由形成的市场利率最为重要。任何人为的扭曲都不足取。不维护这种利率机制的中央银行,就是最为失灵的中央银行。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详见: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