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金融经济学
吴振武:从两次中日战争事件谈传统银行赢得市场竞争之关键
发布时间:2016-07-14 09:49:49

作者:吴振武,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渠道管理与网络金融部,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这是老弱妇孺所熟知的近代中日重大事件。两次战争对象相同,但结局迥异。研究一场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命题,在此并不做赘述。但对于影响一个国家强弱、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我们可以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灵魂人物——福泽谕吉的一个观点来简述,虽然他是对华战争的鼓吹者,但部分观点着实精辟。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器物。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似走捷径,其实走不通”。制度上,甲午海战时期,清朝进行洋务运动、日本处于明治维新,两个国家均处在引进西方文明的道路上;器物上,军事战略专家普遍的结论是“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但从当时的军事工业规模、生成能力来看,清朝还是胜过日本;那么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当时,日本有本书《支那论》说中国人“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而彼时的日本人,在欢送亲朋子女入伍时,均以“祈战死”“勿相还”相赠。一言以蔽之,甲午时期,虽然两个国家都进行“改革开放”,但一个是内心的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只是把外来的文明当衣服穿。反观抗日战争时期,在经过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中国,在一批批前仆后继的爱国人士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人们有着保家卫国的统一信仰,有着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在国内战乱、军力衰弱的困境下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性原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相通的。从两次中日战争事件来看,往往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并非是制度、产品,而是一家企业的精神。一家具备强大精神力量的企业,即使在制度不完善、产品无优势的情况下,最终仍能赢得市场竞争,而这对于我们传统银行而言,无不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一、           意识——树立忧患意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康乾盛世时期,清朝自诩“天朝上国”,危机意识上的缺失,为后续的战败、亡朝埋下了隐患。对于一家企业的发展而言,历史的经验已无数次证明了“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而这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非危言耸听。它应当是一个自上而下、全民皆具的共同认识,一种谦虚奋进、敬畏市场的事业态度,而这一点,传统银行明显做的不足。虽然,在经过互联网冲击、存贷利差收窄后,危机意识普遍已有所增强,但“国有体制不下岗、系统性重要银行不倒闭”的思想仍麻木着许多传统大行。相较而言,华为之所以能成为国产品牌的领军人物,与华为内部的忧患意识分不开。早在2001年,任正非在华为年销售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时,提出《华为的冬天》,大谈危机和失败,确实发人深省。从当前的国有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方向来看,提高资源效率是解决的核心问题,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效率、资本利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等。因此,我们的银行从业者应具备忧患意识,认识到改革的车轮,我们无法阻挡,市场上优胜劣汰的定律同样适用于国有银行。如果我们个人的工作效率、组织的经营效率持续劣于竞争者,那么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我们势必将是被淘汰的一方。

二、           态度——正视当前竞争

竞争,总是会让人不安、迷茫。但任何一个国家、组织、个人的发展,都不会是平坦无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让许多从业者悲观消极,觉得“银行会是21世纪的恐龙”。应该来说,这种观点就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投降主义”“亡国论”一样,是无据可依、不堪一击的。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了金融交易的便利、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等,但它并没有改变金融交易的本质。互联网金融,它不是新金融,它更多的是在渠道意义上对传统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挑战,是金融产品在销售和获取渠道上的变化,它在产品结构和设计上跟银行、保险等并无区别。互联网金融着实会大大影响银行物理网点的定位,但并不能颠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引用陈志武的话来说“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交易各方跨期价值的交换,是信用的交换。而传统银行的品牌、物理渠道是提高金融增信的核心优势,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所不具备的。单纯的手机界面、互联网界面虽能带来便利,但却不利于增强信任。尤其是对于缺乏诚信、看重人情的中国人来说,面对面的交流、有形坚实的建筑往往是信任不可或缺的基础”。面对竞争,我们既不应无视互联网金融冲击,更不宜过于夸大,而应以平常心去应对这一变革。好比甲午后的中国,并未就此沉沦,反而有着大量的有志之士前往日本求学,就像毛泽东所言的“感谢日本”。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我们应感谢互联网金融公司倒逼着我们加快自我变革,并持续保持对新兴技术的学习与探索,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而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者,在内部管理上应注重及时为员工分析当前竞争时局与发展动向,稳定军心,让广大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观,既看到行业的变革与冲击,切实树立“忧患意识”,自我加压、自我提高,又能认清自身优势,消灭悲观情绪,坚定发展信心。

三、           文化——建立家园文化

  鲁迅,被称为“民族魂”,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戈,战斗一生。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呐喊“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呼吁更多的精神界战士。因为,他深知彼时的中国,问题在于精神层面。而从某种程度而言,国有体制银行的机构效能劣于股份制银行,组织活力、创新能力劣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主要问题也是在精神层面。“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精神的力量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印证,而网点的经营管理者更应熟知这一点。管理是门艺术,也是门科学。建立家园文化,是树立共同的精神信仰、培育饱满的精神动力,促进机构效能提升的必由之路。家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与提炼,但其核心应是以人为本、人企共进,主要体现责任、亲情、快乐3个元素。在文化建设中,一是,网点负责人应强化员工的责任担当,不仅个体责任,更应培养其网点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事业与机构发展融为一体;二是,应广泛通过内部交流、活动开展等,培育亲情理念、营造亲情氛围、开展亲情交流,增强网点员工的归属感与凝聚力。而网点负责人作为“家长”,遇事更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三是,应与员工打成一片,搭建畅通的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让员工看得见未来,快乐工作;四是,员工自身亦应摆正心态,即使在激励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仍不应让客观环境蚕食自身的精神动力,应持续保持学习、工作的主动性,积极融入网点大家庭。尤其是在当前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比以往任一时刻都需要信念的统一,都更需要全体上下的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的事业目标奋勇前进。

四、           制度——明确权益归属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定理——“科斯定理”,它是产权经济学的基础,主要阐述的是明确产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它提出明确产权是实现市场资源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调整期,“改革”成为了国家及许多企业的主基调,而明晰产权应该来说是整个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核心,它高于流程优化、人事调整、产品整合等,一个产权不明的制度设计,就将好比晚晴的绿林军一样不堪一击。对于银行而言,明确权益同样也是提升机构效能、激活内生动力的必要条件,而这需要我们在现行激励机制下不折不扣执行3项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地推行分机构落账制度。不论是成本或收入,均应还原至具体每一机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机构的业绩经营情况。也许,现有的绩效考核系统无法具体明确每位客户、每笔业务的权益归属,但这并不影响分机构落账的执行。分机构落账是整个明晰权益归属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必须先行;二是,将员工绩效与机构核心指标高度挂钩。曾国藩,是一位饱受人们推崇的能人志士,在他一生中,有项重大的成就——创建湘军。在“太平军”一度无人能敌时,是湘军拯救了濒临灭亡的清朝。对于湘军的正面肯定,“招募制”是其中重要一项。它有条明确规定“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讲的是“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战死,那么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由于湘军当时军饷较高,这项规定的推出使得士兵们为了保住升官发财的机会,就必须保住自己的长官。保卫长官,本是一项道德行为,但这项规定使其成为了最符合下属利益的行为。在网点的经营管理中,我们都希望这是一个大家热爱的集体与职业,但通过一定制度设计,更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应着重提炼出1项机构的核心指标,并将其与员工的绩效高度挂钩。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时期更应如此,就如曾国藩所言“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行”;三是,严格落实各项奖励发放。“徙木立信”讲的是秦国商鞅为了推行变法,树立信誉的一个典故。应该来说,商鞅那种“令政必行”的果敢是其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目前的内部激励中,不乏出现奖励未按初衷兑现至基层员工的情况。而这最直接影响就是使激励机制流于形式、失信于人,极大降低管理机构的威信,容易造成员工的动力懈怠,从而引起恶性循环,导致机构经营效能的下降。

五、           队伍——打造特种部队

  《孙子兵法》中有句脍炙人口的话“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讲的是奇兵致胜的道理。在近年来的国产电视剧中,演绎抗日战争的题材较多,其故事主线基本上都是围绕“敌后特工”和“特战部队”展开,如《伪装者》、《雪豹》等。他们,都属于非常规部队,属于那个时期的“奇兵”。他们人员虽少,但往往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特种作战模式”增强团队的机动性与攻击力,尤其是在激发内部创新方面。如京东、海尔都采用3-5人的小团队的形式开展持续性的创新研究工作。团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项技能,同时又是多面手,能迅速适应新变化,完成岗位之外的任务。对于银行而言,在面对产品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除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外,要赢得市场亦应有自己“奇兵”。而银行的特种部队,尤其是各地分行的特种部队,其组织形式与京东、海尔应有所不同。整体思路应是“以建立长期、稳定、兼职、少数的‘信息化特种部队’为主要形式,以搜集信息化资源服务重大项目攻坚为主要目的”。首先,由于分行在产品创新空间上有限,因此以业务创新为主要目的的“小团队”应不是主流。此外,目前银行内部以业务主管部门发起的临时性“项目小组”,基本上可以满足重点客户、大型项目的响应诉求。反而若采用长期、固定的“小团队”进行一些项目的攻坚,会衍生如收益归属、后续客户服务等问题,因此业务拓展型团队亦不是主流;其次,该类团队人员应是长期、稳定、兼职、少数的,不因项目变更、职位变迁而改变。他们有义务通过直接、间接的渠道搜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提高项目成功率与执行效率。直接的渠道指的是,利用内部的数据资源、人力资源,尤其是后者,应有效建立内部员工的社会资源档案,在制定一定激励机制的基础下,充分利用员工的人力资源进行项目攻坚与拓展。间接的渠道指的是,利用外部的数据资源与人力资源,包括进行一定程度的客户家庭信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人脉信息调查等,这都是必要的工作范畴;再次,就如同习近平判断未来的战争是“高技术的战争、信息化的战争”一样,除重点攻坚项目外,我们亦应在内部广泛营造应用数据化、信息化手段服务经营管理的氛围,加大对数据、科技人才的培养与运用,更新我们的人才标准,把具备数据化思维纳入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位考核范畴,这也正是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所需适应的节奏之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央行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06-07/18427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