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市40个月多之后的2016年5月27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公司正式推出新三板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全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并将于发布日起施行。对于这个以推出创新层、基础层从而期望提升普遍为外界诟病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为目标的分层管理办法,个人表示非常谨慎的乐观,原因是新三板目前的“熟人”市场属性,决定了不管是老投资者还是新投资者,都不会像主板市场普通投资者那样,可以很少甚至完全不关注上市公司的内外部实际经营情况就能赚钱。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对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东数有明确的规定: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2015年修订)》的规定,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股东人数不少于4000人,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4年修订)》的规定,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股东人数低于2000人的将强迫退市。而新三板对于挂牌公司股东人数,尽管除了持股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需要报中国证监会核准外没有任何其它限定,但事实上在新三板市场里除了少量挂牌公司持股股东人数超出200人的,绝大部分挂牌公司持股股东在100人内,其中大部分新三板挂牌公司实际持股股东不足50人。
在持股股东总数之外,主板和新三板对于市场投资者的要求也完全不同。目前参与主板市场的投资者理论上只要有购买100股(即最小交易单位1手)股票的资金,就可以参与。而对于新三板个人投资者的要求却很严格:需要2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具有会计金融投资财经等相关专业背景,这条要求相对容易达到;但第二条投资者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终证券类资产市值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个条件真的不是一般工薪家庭能够具备,如果家庭净资产没有上千万,不可能在股市里放一半以上的家产(挂牌公司内部股东除外),这与中国老百姓偏保守的理财理念不相吻合。投资者开户数据也支持了上述分析,截至去年底新三板的投资者人数仅为22.13万户,而主板市场投资者开户数目前已经破亿;与之相对应的是,沪深两市主板市场可投资的上市公司数为2800多家,而新三板市场的挂牌公司已经突破7500家,尽管目前新三板市场新挂牌公司增速有所减缓,但仍是主板市场不能比的。
基于以上所说的两个前提,对于主板市场上的散户而言,他们了解跟自己同炒一支股票的其他数千人的持股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成了实际上的生人市场),因为主板市场中每家上市公司每天的股价震荡大部分情况下与公司基本面无关,所以认真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工作成了机构投资者里证券分析师干的事,跟散户关系不大。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在新三板挂牌公司身上,除了挂牌企业内部的公开披露信息外,新三板中的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比较容易地完整了解挂牌公司从上市到当前的股份转让及股价变动情况,因为每一笔交易都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公示。尽管这样做可能会耗费很多的案头时间,但作为有风险的投资来说,如果对企业没有任何别的渠道接触,想买股票的投资者还是不会省却这种麻烦的,毕竟不像主板市场设10%的涨跌幅限制,新三板投资者如果选错挂牌公司股票,可能会血本无归。
不过即便做足案头工作,如果没有更多渠道了解挂牌公司内部情况,外部投资者很难对挂牌公司有个准确把握。因为按照新三板上市条件规定,新三板挂牌公司只需要报送半年报和年报(季报可选),尽管新三板的交易规则也是T+1(即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当天不能卖出,第二个交易日才能交易),但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新三板挂牌公司投资者数少得可怜,在你买入某只挂牌公司股票时,正常来说除非马上出现跟主板市场一样的定增、派息或并购等通常认为的利好消息时,才可能很快转手赚钱(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挂牌公司股票尽管流动性高,但如果没有挂牌公司的基本面支持,股价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涨跌,否则就是人为做市了),否则挂牌公司半年报出来负面消息时,想卖都卖不了了。
因此就出现了,截止目前超过7500家的新三板挂牌公司中约一半是僵尸股(指最近一个交易年度没有一笔股权交易的挂牌公司),每天有交易量的挂牌公司只有约千家左右,其中约2/3的股票交易量来自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挂牌公司,原因是按照规定每家做市商(愿意为挂牌公司做市且具有证券自营资格的券商,其中包括帮助拟挂牌公司完成上市工作的主办券商)手中必须至少拥有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挂牌公司10万股的股票存量(选择协议转让方式的挂牌公司没有这个要求),如果做市商不能促成频繁交易,那么做市商的做市风险就可能大大提高。
而僵尸股的大量存在意味着,投资者购入的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即便执行T+1交易规则也很有可能T+1年都卖不出去(选择从做市商手上频繁买卖做市转让方式的挂牌公司股票获利的投资者,目前所要承担的投资风险远高于主板市场,因为毕竟做市转让方式挂牌公司的交易活跃度与主板市场的活跃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否则新三板的管理者也不会着急推出分层办法),这就逼迫新三板的投资者不得不考虑散户可能根本不用关心的问题:即投资者即将买入的某支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可能会在什么时间段大概会以什么价位来卖掉(如果能卖掉必须赚钱,而且赚的要比其他理财手段都要多,才算是一次理性的投资)。如果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对某支挂牌公司股票没有这样的前置预判,不可能去买那支挂牌公司的股票,除非有别的目的。
但新三板的投资者如果想弄清楚上面那个关键问题,即可能会在什么时间段大概会以什么价位来卖掉他们手中的那支股票,只有掌握下面三种情况之一才容易达成:直接对挂牌公司内部有了解而不仅仅是从公开信息披露材料里了解;通过挂牌公司外部股东、主办券商或其他途径了解挂牌公司内部的情况;对于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挂牌公司而言,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做市商了解某支挂牌公司的情况。如果不是通过上述三种途径,要想对某支挂牌公司的股价走势有个清晰的预判,除非成为专业证券分析师,但这种可能性远小于获得上面三种途径之一的可能性。
此外,在主板市场上存在的买入破净(资产)股(新三板上已经出现近百家破净股)的“价值洼地投资法”,在目前的新三板市场里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整体来说,收益规模偏小的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经营风险要远大于达到一定规模的主板上市公司。这些挂牌公司的一次重大经营决策失误,那些只代表挂牌公司过去情况的财务数据很可能烟消云散,净资产大幅缩水也不足为奇。
因此,相比于主板市场里几乎每支股票都是万众热炒的盛况,在目前的新三板环境下,如果没有“熟人”关系(与公司内外部股东,主办券商或做市商等有直接或间接接触),投资者仅靠对公开披露信息的研究,从而作出购买某支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的可能性不大。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所表述的观点——对推出新三板分层管理办法非常谨慎乐观的原因。因为仅仅依靠所有投资者都可以了解的,符合在“公司规模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一理念下推出的创新层三大标准(年平均净利润大于2000万,或年平均营业额大于4000万复合增长率50%以上,或平均市值不少于6亿做市商不少于6家)的那些财务数据,不足以让理性投资者作出前述的关键预判——可能会在什么时间段大概会以什么价位卖掉他们即将买入的那支创新层股票就能赚钱。
不过从另一层面来看,尽管不可能保证投资创新层挂牌公司的投资者们盈利,但进入创新层的挂牌公司股票整体流动性肯定会比基础层挂牌公司要好,但这也只是一个期许而已。当然,个人给予分层办法总体乐观的判断,源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肯定会在分层办法之后,逐步推出更多有利于促进新三板市场流动性良性提升的措施,如刚推出的鼓励私募基金挂牌新三板的政策等(尽管对可以挂牌的私募基金要求仍然非常高)。但要让这些措施真正起效,除非让新三板的市场属性由“熟人”市场转变为像主板市场那样的生人市场,否则单纯促进市场流动性的管理措施效果都是要打问号的,因为不能系统地降低投资风险同时提升投资回报率的局部流动性,对“熟人”市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文章来源:FT中文网;本文的网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