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高送转”的把戏越玩越过火,送转股的幅度越来越大,奇葩的是,这种消息竟然还能在股市引起“利好”上涨的预期,在这里还是奉劝投资者别被“高送转概念”给误导了。
据统计,截至2016年2月18日,公布年度分配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已过百家,拟至少10股送转20股的上市公司近40家,劲胜精密则以10转30“拔得头筹”,让人费解的是该公司2015年报预亏,它的“慷慨”也引起深交所的警觉和问讯。
A股上市公司“高送转概念”已经不是个案,每年都会在A股上市公司年报公布前炒作一番。近几年A股“高送转”家数及比例均在快速提高。2005年推出送转的上市公司仅154家,而近5年来每年送转企业数量平均在500家左右,2014年送转企业数量已达到565家。送转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平均送转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从2005年的0.45(即平均10股送转4.5股)提高到2014年的0.83(10股送转8.3股)。提出2015年高送转的公司在力度上已经大幅超越此前记录,今年很多上市公司抬高送转比例,10股送转20股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如此“慷慨”的“高送转”真的是上市公司慷慨的回馈投资者吗?未必。
理论上上市公司送红股、转增股本是公司业绩向好、成长性高的表现,应该有较高的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垫底,遗憾的是过去推出高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很多业绩却出现了下滑,未分配利润所剩无几,资本公积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形并不支持如此“土豪”的送转方案,但上市公司却一意孤行,劲胜精密就是典型的例子。去年最引人瞩目的案例是连续亏损的海润光伏(现在已成*ST海润),推出10转20预案公告后,第二大股东九润管业在2015年1月27-28日两天减持了7844.88万股。最滑稽的是,其理由是“高送转”是为了让股东分享收益,当时股东大会还没开他们自己就已经不打算当股东了,何谈股东分享收益?无非是想借此概念拉抬股价让这些准备减持的股东高价套现而已,这种收益分享无异于操纵股价。
因此,务必要警惕一些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和主要股东借“高送转概念”掩护减持套现和抬高股价,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此目的的公司不在少数。
其实,“高送转”实质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影响,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高送转”后,只会扩大公司股本总数,但公司的股东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或改变,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与送红股将摊薄每股收益,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变,持有股票的总价值也未发生变化。 在“高送转”方案的实施日,股价都要除权处理,无非是把股价进行了技术调低而已,与香港股市的拆细处理如出一辙。
A股上市公司热衷“高送转”的目的,一是,为了满足国内投资者对低价股的偏好,诱使投资者购买和拉抬股价来填权;二是,为了便于操纵股价,制造公司高成长性的假象来诱导散户;三是,有些上市公司及关联人借高送转题材炒作二级市场,从近来曝出的一些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案件来看,“高送转”已经成为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的重要工具;四是,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借“高送转”实现减持套现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然“高送转”和拆细有时也是必要的,不能全部否定,但一定要看清其目的。如果股价偏高的话则交易和购买的门槛就太高,会降低股票的流通性,如果对高价股进行拆细,则可以提高流通性,便于中小投资者购买和交易,比如腾讯控股涨到600港币以后进行一拆五的拆细处理,成交量明显增加。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巴菲特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股价超过了1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每股超过100多万元,但巴菲特从来没想着拆细,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并没有因为交易量稀少而退市。显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几十元的股票根本就没有大比例拆细的必要,借高送转题材迅速抬高股价的行为反而值得质疑。希望监管部门对于那些企图借“高送转概念”玩猫腻、诱骗散户的上市公司严惩,不要让这些奇葩的规则左右A股市场。
另外,境内投资者也应该尽快成熟起来,必须尽快告别捡便宜和低价股偏好,否则如果继续像买菜一样挑便宜的买,那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一定会迎合投资者的偏好,这也是A股上市公司热衷“高送转”和奇葩规则横行的主要原因。
文章来源:FT中文网;本文的网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