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金融经济学
财新社评:证监会须摒弃“唯指数论”
发布时间:2016-03-22 09:34:35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人,事出突然却在情理之中。证券监管部门需要一位新的掌印者、领航员和责任人,才能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对于刘士余这位新主席,政商学界均充满好奇与期待。

刘士余上任一周,尚未公开阐述其监管理念,不过,建言者甚众。许多人期盼这位没有历史包袱的新人,能够给证监会带来一股清风,加快步履缓慢的改革。然而,喊话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刺耳噪音,一味鼓动他先烧“三把火”,把股指搞上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却又危害深远的倾向,充分显示了利益冲突和思想混乱。

中国资本市场欲赢得未来,就必须打破事实上存在的“唯指数论”。其理至明:政府既无法定职责、亦无认知水平来调控作为价格信号的股指。除非发生全局性系统性流动性危机,调控股指就是执意扭曲市场,与千万投资者博弈无异于螳臂挡车。

证监会运转24载,亦被指数绑架了24年。屈从于各种压力,它多次充当“救市主”,结果只是一连串败绩。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空前的“杠杆牛”泡沫破裂,监管部门阵脚大乱,拼凑多方力量慌忙“救市”,出台种种严重违背市场原则的权宜之计,直至推出熔断机制,试图直接控制跌势。然而,在耗费天文数字的资金后,股指重又下跌不已。更令证监会难堪的是,救市过程沦为寻租过程,直接牵涉证监会高层官员。沉痛的教训证明,中国“国情”不可能营造出背离市场规律的特殊家法。以政府之手试图左右市场走势,是徒劳的、有害的,证监会盯着指数做监管的行为方式必须改变。

中国证监会主席不好当。既得利益团体每每打着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旗号,鼓动民粹情绪,用指数“绑架”监管者;而倘若将“把股指搞上去”误看作“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则证监官员更易言行乖张。以其专业素养,他们何尝不知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不过,一旦新政策可能影响股指,哪怕是短期冲击,便变得“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孰不知,一次次强化“政策市”特征,基本面、市场结构和监管体制得不到提升,市场终归是熊途漫漫,到头来被洗劫的还是中小投资者。2015年下半年以来,不少投资者在“救市论”鼓动下刀口舔血,深套其中;胆敢舞弊的机构投资者,东窗事发;证监会自身也被数起群体性事件所困。这再次证明,“唯指数论”下,其实难有赢家。

这是一条已走到尽头的“断头路”。在刘士余主席履新之际,我们愿进一言:股指自有起伏,一厢情愿的“维稳”、拔高都有违市场规律,为智者所不取。真诚秉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监管者,应当回归服务者和监督者的本位,而不是扮演市场维护者的角色。这需要从上至下的整体思路调整。

证券监管改革的方向其实早已明确,却因多种原因,进程时快时慢,其中,证监会主席的理念和作为起着突出作用。周小川、郭树清任内市场化改革曾有的动能,至今令人感怀,然而,改革的“硬骨头”——建立市场化的发行制度与退市制度,并未被啃下;加快退市步伐、提高企业资产重组的标准、严查财务造假等问题,也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然而,前任的终点,正是后任的起点。

刘士余主席虽未曾在证券监管部门供职,但长期在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工作,有着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被看作一位遇事不退缩、不回避的改革者。他鼓励创新,尊重市场,包容新生事物,具有国际视野,却又重视风险防范,强调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且善于平衡和协调各方面关系。

20145月,他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指出,“资本市场发展有三个维度:健康,全面,多层次。”他强调,核心还是要把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他还主张要打造行业“航母”。显然,健康,是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倘若监管者信守“三公”原则,严格维护市场秩序,多层次资本市场和行业“航母”的出现,将是水到渠成之事。如今,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又提上议事日程。对于新任证监会主席来说,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减少行政性审批,回归监管本职,强化稽查执法,当为主要改革方向。在国务院倡导“简政放权,提高监管效能”的大背景下,弱化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是大势所趋。在未来的改革中,证监会应定位于“大稽查”,调整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分工,简化和下放审批权,充分发挥稽查执法的功能,通过惩戒各类违法违规,强力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不断显现,一向处于“火山口”的证监会主席自是任务艰巨。此外,IPO注册制改革步伐加快,证券法修订正在推进。在此复杂背景下,惟有正本清源,坚决摒弃“唯指数论”,激活数度沉寂的证监改革,中国资本市场才能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文章来源:《财新周刊》;本文链接:http://weekly.caixin.com/2016-02-26/10091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