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金融经济学
侯本旗:做互联网银行,需注意五个本源问题
发布时间:2015-04-07 10:16:47

 

作者简介:侯本旗,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
 
我们是银行?我们是互联网公司?我们是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银行118日试营业至今,官网并未有大更新。扫描“WeBank”下方二维码登录手机终端,内容亦简约如前。
14日高调发放被外界戏称为盆景式卡车司机贷款相比,微众银行试营业异常低调,外部人完全看不到神秘面纱下的真容。但是社会各界关于互联网银行的讨论,早已是喧嚣一片。
有人预言微众银行将被捧杀!;有人称互联网将与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一样,深刻影响中国银行体系的发展路径;最有趣的是被南京大学的某博士称为中国互联网银行的开路人的林立人先生,不仅将自己的P2P平台宣称为全球首创互联网银行平台,还乐观地认为互联网银行是对传统银行颠覆性的变革,是未来金融格局的再造者
然而,做,永远比说困难。精明如阿里者,拿到入场券后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勇敢如企鹅,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微众银行低调试营业背后,是互联网银行探索之路的艰难,无论在业务还是在战略层面,每一步都面临着以往商业银行未曾遇到的挑战。笔者仅以当前银行经营的框架,来分析互联网银行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存款哪里来?
存款是立行之本。目前存款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有的机构客户要求的大额存款利率,已经接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发布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的均值(5.5%左右),考虑到贷款风险溢价和运营成本,银行是在亏钱拉存款。在存款利率上浮方面一向稳健的四大银行,也放权分支机构根据同业竞争情况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在存款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前,互联网银行在吸引存款方面没有价格优势,更没有渠道优势。有报道称,微众银行先不做存款业务,依靠股东投入的30亿元资本金开展业务。这是一个聪明但不能持续的业务策略。存款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不做存款办什么银行?,已有资深业内人士这么揶揄。
存款以外,互联网银行还面临资金和资本问题。余额宝和理财通的崛起打开了互联网大规模筹集资金之路,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引导客户将钱从余额宝和理财通中取出来转入互联网银行,需要互联网银行对客户付出多大的激励刺激才能成功?由于存款利率的管制,互联网银行的存款在余额宝和理财通的收益面前竞争力低下。如此看来,大股东控制的余额宝和理财通不仅不会成为资金提供者,反而是互联网银行在资金筹措方面最有力的竞争者。
学者和业界对互联网银行给予很高的期盼,认为互联网银行可以轻易获取大量客户和存款,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其背后的大股东背景,不知不觉中出现了电影常用的蒙太奇现象:把支付宝、财付通等热门互联网金融产品视为互联网银行业务。实际上,监管部门出于公司治理方面的考虑,将大股东持股份额限制在30%以内。如果阿里和腾讯可以其他方式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理性的做法是将资源投入自己完全控制的公司,而不是互联网银行。
当然,互联网银行可以通过发债筹集资金,尝试存款之外的负债扩张之路,但债务成本可能会抵消互联网银行低运营成本的优势。由于非次级债无法计入二级资本,负债扩张会带来资本补充的持续压力。央行科技司司长王永红在《中国网络银行发展模式》中表示,资本充足率、拨备、杠杆率、流动性等传统监管指标仍然适用于网络银行。
客户哪里寻?
存款的重要性不止在资金层面,真正的的意义在于资金背后的客户。
有报道称,微众银行将主要推出线上信贷产品,首款产品为信用付,即让客户在消费场景贷款,支持先消费,后付款14天内免利息。此产品本质与线下的传统信用卡,线上的京东白条、阿里分期付极为相似,创新效果如何目前难以估测。
场景是线上信贷市场争夺的要塞。《新世纪周刊》报道称,微众银行将根据线上应用场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推出不同形态的贷款产品。这一获客策略的挑战是,如何与监管宽松的互联网公司竞争客户?如何尽快构建基于场景的信用风险模型?
依托淘宝和天猫交易数据的阿里小贷从2010年开始放款,网络公开数据显示,其贷款余额是200亿元左右,不良率已经攀升至1.5%以上。考虑到贷款余额增长带来的稀释效应,到期贷款的不良率可能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阿里小贷的风险损失尚可有12-18%的高利率对冲,背负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沉甸甸的社会期许的互联网银行,依托贷款的获客之路注定不平坦,但愿获客不成折了本的情景不会出现。
有报道称,微众银行定位于轻资产银行,将利用自身的优势跟现有银行大量和其他金融合作,比如设计产品和输出风控模式,实现合作共赢。也许这是一条务实可行的大规模获客之路,但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其他银行无法复制,只能依靠微众银行的竞争优势?
贷款哪儿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求微众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这也能倒逼传统金融加速改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互联网银行快速获批并获得规范关注的原因。
然而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俨然成为银行贷款的雷区。一向标榜小微立行战略的民生银行今年也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止步不前,而且面临存量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的困扰。
2014年持续发酵的钢贸危机让在经济上升期被认为行之有效的小微企业联保模式破产,多家银行苦不堪言。在探索到有效的风控基石之前,大规模向小微企业放贷无疑是以卵击石。如果先将贷款投入安全性更高的领域,则恐会招致高层的失望和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的非难。在热切的期望和无奈的现实之间,互联网银行也许左右为难。
风险如何控?
傻瓜也会放贷,专家和傻瓜的区别是放贷时知道有多大把握收回来。在信贷报告上签字时,笔者经常想起入职不久在新加坡接受信贷培训时感受最深的这句话。向小微企业发放快捷低利率贷款肯定受到广泛欢迎,但如何对冲小微企业内生的高风险,是互联网银行的阿喀琉斯之踵
据悉,微众银行将不走传统银行的借贷业务思路,而是完全依靠大数据和技术来进行信贷业务。进入小微企业贷款雷区,须有金钟罩铁布衫护体,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构建风控模型和风控制度,给互联网银行的信贷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成功构建可靠的小微企业信贷模型,将是互联网银行对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最大贡献。
大数据风控成功的前提有二:一是获取关于信贷个体的海量数据且真实可靠;二是大数据风控模型信度和效度经过多行业、跨周期的校准验证。
数据真实性直接影响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是基于社交数据构建信贷模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互联网社交并非真实世界的映射,网络行为的自由和匿名特征带来诸多噪音信号,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人性表现。
更大的考验来源于效度。从全球范围看,还没有出现单纯依靠互联网数据模型发放贷款的先例。即使像Lending Club这样的P2P先驱,也仍在沿用商业银行的风控技术。目前美国最受关注的互联网信用评估服务公司ZestFinanceCEO道格拉斯·梅里尔表示他的公司从未将社交网络数据纳入模型。另一家备受关注的互联网信用评估服务公司Wecash,其根据个人在社交媒体、SNS社区等平台公开发布的信息,进行信用额度以及偿还能力评估,也尚处在探索阶段。
从阿里的实践看,基于互联网数据建立的信贷评估模型仅适用于其电商生态圈内部,且模型效度也在寻找平衡点。内部人士称,阿里金融的信贷评估模型遇到两难处境:参数设置过多过严,则找不到足够的可贷款客户;减少参数放松标准,则又担心大面积违约会导致模型失效。相对于2200万客户的1.2万亿元交易额,阿里实际只给20万客户发放了200亿贷款。
也许体验到依靠互联网数据构建模型的艰难,微众银行行长最近表示,所谓利用大数据放款其实也没有什么独门绝技,最基础的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
近日惹人瞩目的微信在朋友圈分别推送宝马、vivo手机和可乐广告的效果,成为饭后茶余的笑谈,引发了人们对大数据支持的精准营销的调侃。给屌丝错推了宝马广告问题不大,但是给客户错放了贷款,麻烦可不小。不考虑运营成本,一笔贷款本金损失需要至少50笔等额贷款的利息收入才能抵补,后续的50笔再亏了怎么办?
亏了怎么办?
微众银行30亿元注册资本,按照基准利率和75%的存贷比上限,以逐月增加的方式发放贷款,第一年的利息收入可能在7000万元左右,第二年也不足1.5亿。如果没有其它的大额收入渠道,豪华高管团队薪酬支出和建设初期IT系统投入,会使首年亏损无法避免,后续几年能否盈利取决于业务创新的进展。
微众银行组建了一个以平安集团前执行董事顾敏、进出口银行原副行长曹彤为首的11人豪华高管团队,按人均200万元年薪计算,仅高管层薪酬就超过2000万元。
IT系统是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先进水平直接决定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IT系统包括基础平台、内部应用系统和外部服务系统三个层面。基础平台可以考虑租赁,内部应用系统和外部服务系统是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和竞争力,以足够的容量柔性和扩展弹性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IT系统建设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有报道称,微众银行在建设自身核心系统的同时,为赶在银监会批准的六个月筹建期限内开业,先租用第三方的核心系统作为过渡。笔者估计,年租费用可能在5001000万元之间。
更具有挑战的是,在业务亏损的情况下,如何评价高管层的业绩,骨干员工如何激励?如何强化股东们的信心,在亏损中持续投入,以等待互联网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带来的丰厚利润回报和战略协同?
多一些包容
上文仅以当前银行经营的框架,分析互联网银行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微众银行监事长李南青称,微众银行的盈利模式是依托同业撮合产生中间业务收入,这种盈利模式与其他银行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有显著差别,虽然还没有看到更详细的产品设计,但微众银行的股东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经验和实力提供了新模式成功的可能。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运行的一些底层规则发生改变,为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技术层面出现网络倍增效应,最有代表性的是微信的喧闹和来往的安静;在经济层面出现成本趋零效应,最有代表性的是余额宝让大众理财成为可能;在社会层面出现时空坍塌效应,晚班地铁上的乘客,可以在纽约黑色星期五11点,用移动终端在梅西百货购物。
互联网银行的出现,给中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伴随的是监管趋向更加灵活开放,迅速与时俱进的过程。互联网银行的开业,使银行呼吁多年的的远程开户箭在弦上;互联网银行的低成本优势,使一些金融服务可以覆盖到长尾客户身上。
另一方面,互联网银行处于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之间,在竞争中两面受挤,探索之路一定艰难。也正因如此,反而更显示出互联网银行探索和创新的价值。
互联网银行不会像学者们和市场期盼的那样,颠覆银行传统服务,短期内在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方面的作用也不会太明显。如果社会各方和监管当局全面认识互联网银行面临的困难,少一些发展普惠金融和解决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方面的期盼,多一些包容和耐心,给予他们更大的探索空间,可能更有利于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金融革新和金融深化。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详见:http://www.eeo.com.cn/2015/0206/2723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