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国际经济学
艾平:全球治理创新中的中国因素
发布时间:2017-03-20 10:03:54

作者简介:艾平,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部原副部长、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

 

全球治理体系是随着全球化而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而全球化实际上又是我们对现阶段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的概括。换句话说,世界主要国家的相互关系发展成为世界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主要主体博弈形成或默认的规则即是国际治理体系。而当国际体系发展到全球化阶段,这种规则即成为全球治理体系。随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治理体系也必然随之变化。但从实力对比的变化到规则的变化,往往有一个时间差,而且要经过博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全球治理体系创新的背景。

一战前到二战后,即全球化1.02.0阶段,推动全球体系变革的决定因素是世界大战,是对战败国的惩罚。在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形成确保相互摧毁的局面,使得大规模全面战争无法成为改变国际格局的决定性手段,两霸争夺体现为军备及其科技、经济基础的竞赛;结果,主要由于苏联东欧国家内部原因发生剧变,冷战以一超独霸的局面结束,出现3.0阶段。与此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主动改革开放,加入全球供应价值链,出现群体性崛起局面;而“7国集团越来越无力独自应对全球性挑战,出现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调整的必要性。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反映了跨国公司、发达国家政府的实力、利益及理念,并没有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在创新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无疑需要贡献智慧。

面临危机,有人甚至称之为逆全球化

全球化有其内在规律。实际上,西方国家,以其跨国公司为代表,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最大获益者。西方为什么能在世界上处于主导地位?首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微观层面建立现代企业,在宏观层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融资调动几乎无限的资源,发展科技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取得先发优势,在全世界销售其产品,获得垄断利润,从而为延续领先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推销其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多党民主等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导致集中、两极分化、生产过剩从而导致危机的内在矛盾,历史上曾导致无数次经济金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西方国家总结经验,调整政策,一方面不断拓展国际、世界、全球市场,延缓危机爆发,另一方面制订反垄断法,开展全球范围的竞争,保持创新活力。

随着科技以及交通通信发展,距离消失,在全球配置资源,形成供应价值链。扩散技术、管理,兴办工业园区,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形成后发优势。日本,韩国等四小龙四小虎

后发国家曾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曾经一度显示优势。但指令经济,违反客观规律,只有在中国将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才显示出优势。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化,增长的好处被跨国公司和“1%”独占。有效需求不足,滥发次贷,引发金融危机。救市:大到不能倒

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寄希望于人口大国,提出金砖概念。中国、印度改革开放后,加入全球供应价值链,现代经济活动卷入的人口,从百万、千万、亿上升到十亿级别,扩大国际贸易,拉升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

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欧元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原有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实现五通。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其实一直在做。

全球化最新阶段发展引发实力对比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当然要求全球治理体系创新

当前,世界经济曲折复苏,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之中。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多边贸易体制发展面临瓶颈;地缘政治因素错综复杂,政治安全冲突、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影响世界经济,完善和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适应新的力量对比。传统力量与新兴力量此消彼长,挑战问题此起彼伏,政策协调不敷需要;需要加强、改革、协商、积极互动。

适应不断扩展的议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跨国资本流动、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控等非传统安全挑战。

适应更加多元的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参与进程,发挥作用。

适应日益加深的改革诉求:现有体系不适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力量进一步集聚。

归纳起来说: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要求更加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公正、合理、有效,具有可持续性,适应力量对比的变化,给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多发言权等。

在全球治理中,有人认为中国有四重角色:利益攸关方,关键行动者,议程设计人,变革领航员。这其中包含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在内的治理思路。

在实践方面,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开展金融合作。在理念方面,强调正确义利观,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伙伴关系网络。在倡导新发展合作规则方面,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以及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循序渐进、标本兼治、务实有效。

杭州峰会提出的中国主张,通过各自行动和集体合力,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果阿会晤推动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合作方面聚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打造有效、包容、共同的解决方案。总之,我的初步看法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原有治理体系相形见绌、不敷需要的背景下,全球治理创新需要通过反映新的经验教训、释放动能、丰富理念、搭建平台、优化机制的途径,按照扬长避短,由点到线,优化环境,突破瓶颈的顺序。从而实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带来新的动能,实现发展,克服阻力和弊端的目标。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巧实力要做到:扎实做好本来就要做的事;统筹内外两个大局,实现更好效益;打破条块分割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包括察哈尔学会等智库要在公共外交上多些实践创新,为增强中国公共外交实力做贡献。

我的初步看法

1、背景:全球化的发展,使原有治理体系相形见绌、不敷需要,随之产生调整、加强、创新的必要。

2、目标:创新要适应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带来新的动能,实现发展,公平分配,克服阻力和弊端。

3、途径:创新要反映新的经验教训、释放动能、丰富理念、搭建平台、优化机制。

4、顺序:扬长避短,由点到线,优化环境,突破瓶颈。

5、提升综合国力和巧实力:扎实做好本来就要做的事;统筹内外两个大局,实现更好效益;打破条块分割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包括察哈尔学会等智库要在公共外交上多些实践创新,为增强中国公共外交实力做贡献。

 

文章来源:光明网

详见:http://theory.gmw.cn/2016-11/01/content_22770047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