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经济学
芮明杰: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
发布时间:2018-03-21 08:53:18

 作者简介:芮明杰,出生于19545月,江苏宜兴人。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主要研究企业发展、公司理论、产业经济学、管理创新。

 

在全球资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信息化、技术进步快速和劳动力成本加大等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与产业体系面临严重挑战,低端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业严重不足,我国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调整,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发生。按照德国人在“工业4.0”的说法,人类社会即将来临的恰恰是信息物联系统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工业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处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过去30多年的发展,深刻规划未来如何科学发展。而研究构建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新型产业体系及其科学发展模式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是奠定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谋求中国经济在未来可以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意义十分重大。

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理论构造与运行逻辑

新型产业体系可能的构成。由于生产与服务的划分困难,新的产业体系应当划分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大功能性集成产业。需求可按功能性分界为公共产品与服务,私人产品与服务。由围绕个性化集成需求的价值链集成、产业链集成、产业网络集成产业构成。此类产业简称大功能性产业。具体有四大类:第一是围绕消费的大功能集成产业,如大消费品生产服务(衣食住行),大健康生产与服务等;第二是围绕生产装备服务设施的大功能集成产业,如智能、定制装备与服务设施制造服务产业等;第三是基础性功能的集成性产业,如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服务产业等;第四为生产生活组织功能性集成产业,如物流网络、流动与服务产业,信息、知识技术创新及服务产业等等。

新型产业体系运行的逻辑。在这一大功能集成性产业体系下,将以技术革新形成新的生产与需求融合的运行逻辑,其核心是智能互联生产服务系统满足个性化产品与服务需求。具体而言,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集成化,便利化的趋势为起点来看,在消费行为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消费大数据,这些消费大数据又通过互联网收集,由云计算处理,反映给智能生产系统。智能生产系统一方面反馈工业大数据给云计算处理,完善自身生产系统,另一方面,由智能分析与数据控制服务,经由信息互联互通与物联网状态下的智能互联生产服务系统调整与控制生产线,进而在智能工厂中完成个性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

我国面向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目标模式

中国未来新型产业体系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带有中国社会制度文化、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消费需求倾向、技术发展路径、生态环境等特色的、基于新的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先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我发展、信息技术复合、价值链优化、内外向结合、开放先进等特征。从目前主要依赖的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廉价、自然环境损害、人民币币值等条件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产品竞争优势的现行产业体系,转变为面向未来基于知识与人力资本新的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先进的新产业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长期的可靠的产业基础。

这样的新型产业体系应该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再生性能源支撑的、数字制造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的、“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

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战略思路

中国建立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必须在禀赋升级、价值链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取得协调,才可能实现由现行产业体系与结构到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转化。战略思路包括三个方面:

升级要素禀赋,改变比较优势的基础。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因此,如何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分工体系,同时又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实现知识的积累,提升要素禀赋等级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是发展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关键之一。

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价值链的“治理权”。在开放格局下,中国很多产业没有价值链的治理权。国外的跨国公司充当了“系统的整合者”,甚至通过价值链的区域分割和等级制安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沿价值链的学习和产业升级。因此,如何通过知识积累和能力培育,使我国更多的大企业获得更多产业链主导升级的“话语权”是转型的关键之二。

通过区域一体化,构建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与结构的市场基础。目前中国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现象导致了资源分散和市场分割,难以形成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利环境。区域一体化通过要素流动和市场的统一,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支持,这是以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科学性为基础。

从现行产业体系转型到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基本是由“轻”入“重”,就是从轻工业发展到逐渐放弃和淘汰轻工业,不断增加和发展重化工业的路径。这样的发展路径过分重视制造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产业与城市矛盾逐渐凸显。

未来,我国新型产业体系应实现产业由“重”入“轻”的转型。这里的“重”和“轻”不再是指传统的重工业和轻工业,而是指由以化工、金属冶炼、大型设备为代表的资金密集的“重资产”行业,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服务经济与功能性产业相配合的“轻资产”行业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生产服务性产业具有占地少、能耗低、运输量小、污染低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其核心要素禀赋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正好与我国未来需要建立的新型比较优势相符合。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转载自三思派

详见: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