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拼优惠的时代早已过去,与其抓住政策优惠的尾巴苟延残喘,不如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努力创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环境。
原文发表日期:2017.12.27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在近日举行的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发言中多次谈到消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的问题,认为要通过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并表示将清理妨碍统一市场的各项规定和做法。
张茅在发言中的关键词,公平竞争和反垄断,切中了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病灶。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刻都更需要一个公平、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来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向,而行政垄断以及与之关联的产能过剩等积弊,都是转型路上必须除掉的绊脚石。
行政垄断,与市场中自然形成的垄断不一样,是在行政规章筑起的围墙内排斥掉所有竞争对手,得以实现事实性垄断的一种行为。它的恶劣后果就是,更好的企业迫于行政原因无法进入行业,并因此阻碍经济发展。由于没有竞争,行政垄断企业无需提高服务和产品质量就能赚取超额利润,于是社会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却得到更低效低质的回报,等同于牺牲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前景来补贴行政垄断企业。
行政垄断,有在失去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里依靠行政规章保护存在的实际垄断企业,也有在原本就没有任何自然垄断属性的领域里靠着地方保护取得了地方性垄断,而无论是哪一种,都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市场竞争,阻碍了经济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张茅屡次在发言中强调反垄断、反行政性垄断的重要性。
行政垄断是导致产能过剩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方政府与制造业,特别是煤炭、钢铁等行业,彼此处于一种利益捆绑的状态,共同利益点在于产业优惠政策。早年的模式是,地方政府与企业互相帮衬,一起拼产业优惠政策,地方保护让企业坐大,企业为地方政府维持税源、创造G D P和打造政绩。如今环保压力日增,新的拼优惠方式产生了,地方政府以环保名义保住大产能,献祭小产能,既完成绿色政绩,又保住税源,但过剩的落后产能越积越多,制造了若干只靠政府补贴度日的僵尸企业。为了清理寄生在经济体系中吃财政和纳税人钱的毒瘤,2013年开始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由于地方政府仍是干预主体,一些地方政府又故伎重施,保大放小,所以,几年下来还是成效欠佳。
近年来,行政垄断、过剩产能和高企的杠杆率拖累了传统实业,值得欣慰的是,仍有新兴业态在蓝海中兴起。然而,当这些新兴业态逐渐发展,行政垄断、过剩产能和高杠杆社会依然成为了它们的障碍。去年年末,企业家谈论营商环境引发社会热议,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一再被证明。张茅指出,企业健康发展,需要公平竞争,否则就不能优胜劣汰,目前一些部门和地方仍有指定企业发展方向的政策,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要更相信市场,不要过度迷恋政策优惠”。拼优惠的时代早已过去,与其抓住政策优惠的尾巴苟延残喘,不如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努力创造开放、高效、公平竞争的环境。
除了呼吁,行动亦已在路上。张茅表示,明年将按国务院“十三五”规划要求,把竞争政策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规范政府部门的公平竞争行为,打破行政性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各项规定和做法,为即将开始的2018年释放了更多反垄断和增强公平竞争的信号。
“不能只讲产业的政策,不讲竞争的政策,不能只讲对一些企业的优惠支撑,不讲市场的公平竞争。”这是企业的需要,是公众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发展的需要。打破行政垄断,相信市场,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转载自《南方都市报》
详见: http://pl.ifeng.com/a/20171227/54556732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