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经济学
盘和林:避开“房奴经济”,政策导向还须加力
发布时间:2017-09-11 16:01:11

摘要:如果不改变投资房地产的资产配置思维,一旦房价回落则意味着“房奴”永不翻身。

原文发表日期:2017.07.07

 

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虽有回稳态势,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点,尤其是债务风险凸显,居民家庭债务不可忽视。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5日在沪发布的《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

家庭债务攀升带来流动性收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巨大隐患。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包含公积金贷款的居民房贷余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了68.3%,如果按照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将最早在2020年达到美国金融危机前的峰值水平。

家庭债务在宏观经济层面是一组组“无语”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分解后落到每一个普通公民身上,则很容易转变成苦涩、无奈的“名称”——“房奴”“车奴”“卡奴”“孩奴”……为银行打工的“奴隶生活”真切地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

应该说,上海财经大学的这个报告并不会让太多人感到意外。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7.9%,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高达45%,较2015年底的31%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更是高达4.96万亿元,占新增房地产贷款比重为87%,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为39%,较2015年底的23%提升近17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5%

换言之,家庭债务大多数转变成了“钢筋水泥”,在房地产上面“凝固”起来了。房地产往往给居民收入带来的是“财富幻觉”。有报道称,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出现了不少的“坐拥千万资产的穷人”。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房贷等家庭债务攀升首先带来了信贷风险。其实,房贷对经济的“挤出效应”对实体经济危害更大。居民的收入基本上被用于还房贷去了,拿什么去消费?

课题组利用家庭微观调查数据,测算出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比例已经在2014年上升至44.6%,家庭流动性收紧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断膨胀的家庭债务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沉重负担。房贷成为其流动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一房啃三代”“一房啃三家”,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买一个房子,可能对三代、三个家庭的消费产生了严重的“挤压效应”。

从货币金融的角度来看,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分配到最具生产性的用途中,会产生社会合意的财富。当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银行用于房贷的钱是储蓄)分配给具有生产性投资的居民和企业时候,就可能会导致经济隐患甚至金融危机。这就是为什么担心“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

我国当前金融风险并不完全是杠杆率太高,而是金融杠杆所带来的资金流入了非生产领域,即人们常说的“脱实向虚”。我国家庭债务也是如此,核心问题不在于杠杆率太高,而是在于大量资金进入非生产领域,如炒房。

相反,假如家庭债务用于“生产性投资”,如技能培训、自我素质提升,劳动性收入仍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用于家庭的小微企业创业等,“生产性投资”能为家庭带来未来收益,不像房贷一样,几乎“凝固”起来。显然,这样的债务风险隐患会被收益所覆盖,而“非生产领域”的投资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流动性差则是隐患。

企业投资的“脱实向虚”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落实到信贷、减税导向等宏观经济政策上来,这也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回稳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对家庭债务“脱实向虚”的关注还只是停留在房贷上面,其实家庭债务“脱实向虚”跟企业投资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独控制房贷或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问题,家庭债务还是流入其他“非生产性领域”,起不到化解风险的初衷。

从普通家庭来说,该报告也相当有警示意义,家庭债务的风险隐患必然导致国家信贷政策的转向,例如通过居民房贷“加杠杆”的空间几乎没有了,如果不改变投资房地产的资产配置思维,一旦房价回落则意味着“房奴”永不翻身。

土地是财富之母,其实说的是“土地生产粮食”这一最初“生产性”创造财富方式,尽管现在有虚拟经济创造财富的方式,但永远也不可能离开“粮食”生产,政府应当引导家庭债务流向“创业贷”“培训贷”等“生产性投资”,而不是一味地流入买房、买车等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住房发展报告课题组早在2015年年末就认为,我国住房市场内部结构失衡,外部风险积聚,房地产经济有沦为“房奴经济”的隐忧。

只有让家庭债务“生产”起来,我们才能摆脱“房奴”“卡奴”“车奴”等“奴隶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家”与“国”的经济之树长青。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

详见:http://pl.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26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