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经济学
胡印斌:政府“自改革”是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7-09-11 16:00:00

摘要:营商环境的败坏可能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高速下坠,而改善的过程则千难万难,必须舍得割政府的肉、割权力的肉、割利益的肉。惟其持续加力,方可久久为功。

原文发表日期:2017.06.29

 

“你们自贸区的大门修得很气派,现在面子有了,但更重要的是里子。我们搞自贸区就是要打造改革开放的制度高地。辽宁要抢抓机遇,开门引资,开门引智,汇聚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强大动能。”

李克强日前在考察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时说,有了自贸试验区这个平台,关键是要不断注入改革开放新内涵,使之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引擎。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各类企业创造更好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资到东北投资兴业,以改革红利激发企业更大活力。

总理这番话,应该不光是说给辽宁听的。

现实中,不少地区并非没有发展的诉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刻板僵化,逐级表态,层层转发,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态度代替作为,等因奉此,不一而足。这样的状态显然很难为企业提供一个高效、友好的发展环境。这不仅会大大加剧制度性交易成本,还可能给企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市场怎么可能会有好的预期?

日前,一名河南新乡籍深圳创业人士给新乡市直机关一名干部写了封信。信中历数新乡市发展环境中的乱象:新官不理旧事、说一套做一套、不作为慢作为、只是抬头望天而不对本乡人才负责,等等。这封信引起了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的重视,他要求各单位直面问题、揭短亮丑,真正把顽疾解决、根治。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新乡独有,而几乎是欠发达地区的通病。2011年,北大博士冯军旗曾在河南某县挂职,后来写出博士论文《中县干部》,引发普遍关注。其中也不乏对地方发展乏力的观察与分析。

可见,光有发展的紧迫感、总是等待上边提要求,不可能自然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关键仍在于地方政府要从自身改革做起,切实践行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各项服务,把转变作风、鼓励“双创”落到行政运作之中,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市场不活跃,民众创业艰难,很大程度在于政府没能摆正位置,越俎代庖,过多干预了微观经济。

地方各部门单位不能再沿袭以往“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老办法,否则,要么无限期搁置,把投资放黄;要么胡乱地干预,把项目搞死。事实上,这些年来,因为不断受困于政府管制,很多企业已经“学精了”,此处不好干、干不好,大不了选择用脚投票,逃离。何况,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更好,企业自然还有所选择。

去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上,也曾提及,“网上有一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可千万不能让这种说法变成现实啊!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东北近年来民间投资不活跃,确实也与营商环境治理不力有着很大关系。也因此,总理明确提出,东北要“首先要从自身改革做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营商环境的败坏可能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高速下坠,而改善的过程则千难万难,必须舍得割政府的肉、割权力的肉、割利益的肉。惟其持续加力,方可久久为功。而且,还要防范因为路径依赖而出现反弹,进而走回到老路上去。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鲜,改革之难也正在于这种顽固性反复。

613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他说,各地既要积极抓项目建设,更要着力抓环境建设,由过去追求优惠政策“洼地”,转为打造公平营商环境的“高地”,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这其中,一方面固然是要做“减法”,把现在繁缛的前置审批程序减一减,进一步降低创设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能交给市场做的事情政府就不要插手,等等。

而另一方面,更要做“加法”,政府要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同时,多一些服务企业的意识,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官员要有主动担当的意识,不能事事袖手,高高挂起,甚至不作为,在法律与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其实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以施展作为。

新乡籍创业人士信中披露,经历“54任书记和市长”。同样,据报道,临近的河北邯郸多年来没有一任市长干满5年任期,9任市长的实际任期平均不到两年。主要官员就像走马灯般来来去去,极大影响了地方发展的连续性,长此以往,怎么可能有时间做事情?这种状况同样属于政府治理层面的问题,也该引起重视了。

如果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都能够打捞沉没的声音,从纷繁民意中找到问题、查出病症,闻过则喜,有则改之,则必然会出现“金声玉振”般的发展合鸣。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

详见:http://pl.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25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