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背景下外贸产业供应链重建和创新的意义
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逆全球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中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发展面临困难。外贸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产物,并且在国际贸易中逐渐成为了一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创新,可以帮助我们打破“逆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困境,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产业供应链的调整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向。我国的贸易产业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传统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已经没有办法适应科技更新加快和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我国应当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共建、共享的新经济模式,采用多边合作的机制,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产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集中发展核心业务,将其他业务交给更具有优势的其他企业,弥补自身不足。借助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能够提升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产业供应链的调整有助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打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培育一些具有创新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突破技术上的限制。其次,企业应该调整经营理念,改革经营体制,加大对异国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宣扬具有我国特色的价值观,打破文化上的束缚。再次,打破以各国边界作为市场划分的标准,促进各国市场的利益交集,减少贸易摩擦,创新多样化的贸易方式,收益模式上由单一的生产型收益转向服务型和生产型相结合的收益模式。
供应链的创新能够提升我国企业在外贸产业链中的地位。在全球的产业供应链中,跨国公司是技术研发和品牌渠道的掌握者,而我国的制造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制造为主,缺乏自主品牌的创新,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即使是在一些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很高的产品,我们的优势也还处在制造阶段,核心的技术或部件往往需要国外进口。未来我们要加强在整个外贸供应链上的整体竞争力,改善我国的不利地位。
供应链的创新能够带领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外贸转型。外贸产业供应链的创新可以推动大量中小企业将物流、采购等服务进行合理的外包,集中精力来发展核心技术业务,实现“小而精”,推进全面创新和差异化的经营模式。通过在产业供应链上的优势,重塑企业国际化的竞争合作关系,形成长期的联盟,达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
我国外贸产业供应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作为我国外贸领域日渐兴起的发展模式,供应链的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目前“逆全球化”的背景下,现有的外贸管理体制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必须制定更加完善的扶持政策,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
第一,对于行业的属性定位比较模糊。从国际角度讲,供应链的管理属于物流行业的更高发展阶段,但还未发展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在我国,外贸产业的供应链是一种新型的商业发展模式,没有归入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的发展标准不明确,政策帮扶和法规的适应都面临很多的困境。
第二,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的阻碍。我国外贸产业供应链的行业发展处在初级阶段,在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方面还没有梳理顺畅。在多方管理或者是分阶段管理上,各个法规之间还存在着矛盾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贸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的保护主义盛行,导致我国外贸产业供应链的管理和运行具有明显地域化特点,互相之间的协调、分享能力比较差。
第三,我国目前的出口退税政策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发展。我国近几年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的通知规定只有自营企业才可以进行出口退税;在办理出口退税的时候,一份单据无法进行分批提交;很多的外贸企业借助生产整合将全国各地的出口都集中到上海或者深圳这一类港口城市,加大了这些地方的退税压力,等等。
第四,通关方面的障碍。我国的海关方面,通关的流程比较复杂,验查时间久,很多设施不够先进,导致了通关的效率偏低。在通关方面也有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例如,按照规定,在进出口通关的时候需要提供购销合同,但是有些企业为客户提供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供应链协议,这也为顺利通关增加了风险。
第五,专业性人才的短缺。供应链的管理需要借助于熟悉行业情况、产品特点、法律法规的专业人才来完成,但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管理和培养体系。专业人员的缺少是妨碍我国外贸产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传统的运输渠道、设计包装、物流系统都无法适应“逆全球化”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逆全球化”背景下外贸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对策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战略升级。我国作为全球领先的贸易和制造业大国,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需要有全球合作共赢的战略思维和整体视野来规划产业和市场的布局,推动外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形成分享性、互惠性的可持续增长模式。要统筹加工、服务的外包以及物流行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化,将对外贸易产业的供应链运营归入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中,鼓励这一产业的重建和创新。
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加大对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力度,对于供应链管理的行业定位和涉及到的企业属性进行尽快明确,确立其新的商业模式和地位。制定出行业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及供应链发展所需要的评估体系,对这一行业的管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
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对外开放合作。我们要学习全球先进的外贸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外包、品牌、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的水平。做好国际领域的制造及服务的外包承接,促进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和周边国家形成联盟的形式,优化跨国企业的市场环境,强化销售环节。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构建支持供应链的重建和创新的政策体系。在供应链的创新上,要将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合作政策、贸易共享政策进行协调。做好产业供应链重建和创新所涉及到的外贸企业的认定和管理,对这些企业在税收、财政、人力和对外合作方面,给予一定的国家政策和待遇上的扶植。
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我国外贸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在外贸领域,要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在全球供应链运营中,推动其向高端延伸,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采购或品牌整合企业。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进行区别指导。在产业结构上,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的境外营销,打造品牌概念;将物流配送信息化,重视原材料采购和技术创新等环节,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推进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外贸产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总之,外贸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是随着全球化的到来逐渐兴起的,而“逆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这一供应链的重建和创新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背景,改善外贸产业供应链的现状,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详见: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industry/report/201706/t20170614_266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