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经济学
张于喆 王君 李红宇 杨威:我国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发布时间:2017-05-16 09:53:04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所)

 

  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去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高速增长。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新兴产业对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积聚新动能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技术创新亮点纷呈、提质增效稳步推进,但整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去年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创新成效显著,不仅在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科院软件所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获得了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装置实现了任务目标——40万高斯稳态磁场,成为磁场强度在世界排名第二的稳态强磁场装置的拥有者。

  在LED领域,中科芯源自主研发的基于透明陶瓷K-COB的千瓦级大功率LED照明光源,拥有从设备、配方到封装工艺全链条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5PCT申请,30余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打破了美日德等国的技术封锁。在新材料领域,已掌握高等级碳纤维材料的相关技术,突破了高等级碳纤维产品的量产制造技术。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发的时速160公里-380公里速度等级高铁齿轮传动系统、车钩缓冲装置、基础制动装置、减振降噪装置等关键零部件,成功完成60万公里试运行测试,解决了进口产品在运行中产生的箱体破裂、轴承烧损等质量问题,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高铁传动系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里的相关企业在营业规模、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也再上台阶,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稳步推进。

  如,新能源领域,去年的“500强”里中国企业(含港澳台)包括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内有193家上榜,比上年增加了27家,上榜数居首位。

  机器人领域,技术附加值较高的机器人产品比重在提升,多关节机器人销售加速,三轴四轴等低端机器人在国产机器人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明国产工业机器人正在逐步往高端技术领域发展。

  然而,尽管我们在有些领域出现了很多技术创新亮点,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实现了从模仿到跟随到并行再到引领的跨越,但就大多数领域而言,核心技术依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如,医药行业,国内大部分上市和在研新药都是在已知药物靶点和作用机理上的改进,而国内创新药销售规模占比很低且投资回报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甚远。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自主创新产品少等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

  机器人领域,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较大。目前全国有2000多家机器人企业,70%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已有核心技术产品的公司多数为桌面小型机器人,能够生产体型超过1米的机器人公司不超过10家。其中还没有企业能批量生产供货(即出货量达到1000台以上)。

  智能手机领域,尽管智能手机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专利申请量最多的群体,但仍存在国际专利申请量较少、专利覆盖领域较窄等问题,有时还会受到海外专利侵权的威胁。

  总体而言,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正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要实现价值链的向上攀升、改变“跟随者”角色有待时日。

  2.行业及领域内分化日益突出,且分化将长期存在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前景光明,但行业内产能结构性过剩、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行业整体进入分化整合期。以规模优势取胜的经营策略正转向以技术创新、管理运营优化取胜的经营策略,“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已有反转。

  如,新能源领域,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风电龙头企业的盈利水平及业绩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电子信息产品领域,手机生产企业已从8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200多家。机器人领域,目前一些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聚焦自身优势,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医药行业,无论是从主营收入还是从利润总额看,中药饮片、卫生材料、生物制品相对成长性较好,而化学制剂和原料药尽管规模较大,但成长性和盈利性都相对较弱。

  总体而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分化有利于加快资源优化配置、培育新动能、形成新结构,无需过度担忧。

  3.金融支撑产业发展有新招,但融资难融资贵依旧

  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靠大量资金、长时间投入,因此,金融创新对助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发有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基金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赋予企业发展必要的资金,能切实提升金融创新对产业快速发展的服务水平。

  如,节能领域,中美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基金,促成并加速美国节能环保技术与经验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光伏行业领域,深能南京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以光伏上网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总规模10亿元的资产证券化(简称“ABS”)专项,把投资者在光伏电站购电合同中确定性的现金流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有助于缓解光伏市场投资的前期资金压力,增加光伏发电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然而,尽管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方面有亮点,但是,产业发展本身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常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部分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渠道十分有限。而且还存在货款支付周期长、货款拖欠增加、承兑汇票支付增多、“连环债”等问题。

  4.国际并购提升企业形象,对外投资增强发展能力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通过参与跨国并购、扩大对外投资,收购国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和优势项目,不仅开拓了国际中高端市场,显著促进企业出口,而且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形象,对抢占行业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如, LED领域,以战略投资者IDG资本为首,木林森及义乌国有资本运营中心等合伙人组成的中国财团成功收购欧司朗光源业务朗德万斯(LEDVANCE)及其商标许可使用权,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加速了产业技术经验的积累。

  机器人领域,蓝英集团收购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杜尔集团旗下清洁业务Ecoclean85%的股份,浙江万丰科技收购焊接机器人应用系统服务商Paslin美的集团对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进行公开要约收购等,通过对国外知名企业的收购,在创新上实现了“拿来主义+自主研发”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有利于缩小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制造的差距,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哪些挑战

  我国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亮点之中有隐忧,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面临“高端空心失位、低端重复建设”问题

  在看好中国巨大市场和前景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龙头企业纷纷在中国进行本土化布局。外资龙头企业切走了中国市场利润最丰厚的部分,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机会,表现为高端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高,以及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而国内企业还面临自主创新能力难以迅速提升的困局。

  如,新材料领域,目前我国使用的新材料中高端完全依赖进口,中高端大量进口,只有部分中低端新材料实现自给自足。机器人领域,外资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国内企业对其依赖度较高,且在技术、零部件成本方面劣势明显,严重限制了我国机器人企业的自主发展。

  总体而言,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不确定性及不断增加的压力,企业希望谋取短期利益,追求“短平快”项目,在创新发展方面不愿意深耕,执著地走创新之路的企业不多。

  2.面临标准认证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窘境

  标准、检测、认证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引导行业创新研发、规范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拓宽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标准与测试规范相对缺乏,性能评价和认证体系缺失与不完善对相关领域有消极影响,导致市场鱼龙混杂、产品存在“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如,机器人领域,尽管目前涉及机器人服务体系、产品标准、零部件等方面的标准正在编制中,行业自律标准也在积极拟定,我国也先后建立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和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等标准检测认证机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存在滞后、系统性不足等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引导手段,标准认证体系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的效果尚未明晰。

  标准认证体系的建设对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选择技术创新路径、转化创新成果等,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细分领域,由于行业缺乏被业界认可的国家标准,检测体系也未建立,造成相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低价竞销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产品美誉度,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

  3.面临监管模式不适应产业发展的窘境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传统的体制机制诸多制约,政府部门对相关领域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使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如,动力电池方面,相关规定称:“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不低于80亿瓦时,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亿瓦时,超级电容器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1千万瓦时。系统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亿瓦时”,这种要求意在通过提高生产规模淘汰低水平产能,但对规模的要求是否应该成为企业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问题。我们认为,对规模的要求不利于新技术的扩散和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完善。

  新模式方面,由于共享经济具有打破原有行业规则、不受现有法规约束的特点,当前很多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现有法规下往往处于“非法状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现有监管方式对共享经济并不适用。而随着共享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部门如何对现有监管模式进行“扬弃”以平衡“新行业”与“旧行业”等方面的关系,已成为共享经济的核心问题。

  4.面临外部环境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资金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美国已经进入加息通道,货币政策相对收紧,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告别宽松转向稳健中性。由此,将导致企业借款成本上升,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杠杆企业面临违约的风险大幅上升,而轻资产企业将更难以融资,趋紧的资金环境不利于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从海外并购助推产业提质增效的角度看,受全球保护主义升温的影响,发达国家实施保护主义的力度开始加大。从长期、全局看,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品牌、技术和知识产权,从而提升创新能力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如此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质增效产生负面影响。

  从市场有效需求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受市场预期影响,有效需求不足正成为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平庸”意味着行业外部需求不容乐观。

  从对外贸易和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在很多国家,全球化的美好前景与人们的不安全感、失业以及生活水平停滞等日常体验之间的差距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会看到更多贸易摩擦、倾销和反倾销案件。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贸易增长陷入停滞将持续一段时间。对出口占比较高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直接冲击。尽管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并迈向中高端是未来行业提升竞争力与定价权的发展方向,但这一过程是慢变量,难以抵消贸易冲击的快变量。

  总体而言,严峻的外部环境会对产业发展形成压力,倒逼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转型与提质增效,但短期内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综合施策推动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保持专注发展和耐心发展的定力,实现从“总量追赶”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从需求快速拉动向创新开拓市场的转变。

  1.保持专注发展和耐心发展的定力

  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需要有耐性、有定力、有传承、能坚持。如,1961年国外科学家发明了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CF),因其具有低密度、强度高、重量轻和耐高低温等特点,在工业应用、体育休闲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据测算,到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达15.7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3万亿人民币。但是,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却经历了漫长的初创期、培育期,特别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日本东丽,从1970年代就开始布局转型,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国际化的市场布局,到2015年东丽申请的专利数量过600件,形成了完整独立的产业链布局。

  应该说,对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耐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它决定着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程度,因为创新能力需要在持续的试错过程完成积累,它需要时间。为此,我们认为,企业及相关方面要尊重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预期引导,稳定企业家信心。要依托长期的经验积累、技术储备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避免通过运动方式实现规模骤增,少一点儿“弯道超车”的急躁心态,要以做精品、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2.完善政府助推产业发展的模式

  在发展策略上,不能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割裂开来。因此,为了实现新旧动力的有效接续,在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避免单纯为了扶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让新技术、新业态成为助推传统动能和新动能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融合剂。

  如,先进的机器人、3D 打印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不仅是传统产业提高响应性、敏捷性、安全性,提高制造效率、供应链质量以及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且由此触发了传统产业释放的需求,也是机器人、3D 打印和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长的基石。

  在政策着力点上,虽然产业发展面临周期性放缓的因素,但根源是结构性问题,要促发展,更多地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因此,短期内我们可能还需要扩张性需求政策拉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尽管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越来越差,而长期看,我们必须从整体和长期角度来思考,要迎难而上,切实解决“体制性”障碍。

  为此,要从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角度,做好政府层面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供给、完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环境,消除产业运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核心原则是要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生态,坚持“少即是多”、“负面清单”,对创新发展采取“允许试、看趋势”的态度。

  要加快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制定,以及相关商业模式和技术的认可与推广,促进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在生产与应用方面的协调发展。凡是负面清单没有规定的都可以去做、去试,为产业创新发展预留空间。要通过研究梳理现行法律法规和管理实践中与产业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厘清各方切实的问题,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特别在共享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收益分配、金融支撑、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领域,确定先行先试、探索发展的试点,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法律法规的修订和管理实践的完善,并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实践准则。

  在金融支撑方面,要强化金融支持产业创新的功能,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从根本上化解以银行信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模式造成的资金可得性问题。通过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重构微观经济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平衡好鼓励金融创新与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新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政策方式上,要从为推动资产规模、主要设备安装数量、生产能力等方面快速增长的扶持,转向提升产业技术能力的高质量发展。要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拓展全新的商业模式、建设标准和评测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确保相关主体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给予相关主体充分的表达空间,以形成开放、协商的科学决策体系和“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要搭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服务平台”,通过相关行业数据的采集、延伸、挖掘,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打破传统的政务数据依照部门条块分割分布存储使用的接入模式,实现后端的“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业务平台)共享”与前端的“多层面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以便更好地感知产业发展态势、辅助科学决策。

  同时,要围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生态链,部署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产业标准化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要在不断完善优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框定技术目标方向,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技术组织体系,以标准目录和“路线图”等形式建立起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主体诉求的技术方案,发挥政府对行业领域的导向性作用,助推相关行业领域的有序发展。

  此外,对于重点领域的培育发展,特别是在各方急于见到成效而短期内确实无法有成效的时候,要有勇气、有决心,将培育发展的方向坚持到底。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7-03-03/18835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