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经济学
张 鑫:制造强国品牌大国迫切需要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7-05-16 09:52:45

(作者系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品牌大国转变,有赖于实体企业的发展,而实体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工匠精神来支撑。这要求企业制定并实施本领域做精、做细、做强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战略,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培养企业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继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崇尚和培养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而且在当前社会浮躁和短视情绪泛滥,经济“脱实向虚”的背景下,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注重产品和服务的细节,在反复改进中追求完美和极致,确保产品每个部件的质量和服务每项环节到位,绝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损害基业的长期稳固。他们还会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专注、敬业、不断完善、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品质传承下去。这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和操作规程无法承载的。

  工匠精神之所以能保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基业长青,是由学习效应带来的。经济学中的学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某领域长期从事重复性工作,积累起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或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学习效应通常用学习曲线来表示,它描述企业累积产品产量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要素数量或成本之间的关系。即随着累积产出量上升,单位产出劳动时间会下降。

  由工匠精神带来的学习效应具体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三个方面。一是能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学会如何将工艺和产品设计得更为细致,成本更低;二是能使工人在重复性工作中,完成相同工序的速度加快;三是能使经营者在从原材料配送到组织方面逐步学会如何将生产安排得更有效率。中国古代“庖丁解牛”和“卖油翁”等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做到熟能生巧,提高劳动效率。

  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充分发挥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实现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例如,德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开始走的是偷学英、法技术的道路。这使“Made in Germany”一度成了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后来,德国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并打造出世界一流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凭借独特的专业技术和质量,终于使“德国制造”成了高质量、经久耐用和信誉的代名词。据韩国央行发布的《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的报告与数据,世界上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有5586家,其中具有执着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日本和德国分别有3146家和837家,占比超过71%,日本还有7家企业经营历史超过1000年。

  坚守本业,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专业化经营理念有利于集中资源和精力关注产品的制造和顾客的需求,通过做精、做强,不断改良产品,创造富有特色的口碑和品牌,占领更多市场。例如,我国手工业传统名牌“张小泉”剪刀已有300多年历史。日本可果美公司从1899年创业至今,始终生产与西红柿相关的产品,成了一大特色。还有很多企业在放弃本业陷入困境后,依靠回归本业而获得新生。秉承工匠精神的企业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追求的是每件产品的完美,甚至十年磨一剑,一生只做一件(种)产品。这些产品主要依靠手工精心制作,虽然耗时长,成本也比较高,但慢工出细活,能生产出更精致、更完美的“奢侈品”。这些“奢侈品”虽然存在专业化程度高、规模小而无法获得规模经济、缺乏革命性创新等缺陷,但凭借专业技术优势和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还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对市场来说,虽然有些消费者喜欢新奇的产品和服务,但也有很多消费者喜欢有历史、有文化的东西,还有的消费者喜新不厌旧。加上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高品质、高价格“奢侈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赋予传统产品持久而广阔的市场空间,进而支撑着这些企业和产业的持续发展。这就是拥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能依靠大批被称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创造2300多个世界名牌的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不缺能工巧匠,并拥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和精湛的技艺,如今又成了世界制造大国。但今天我们因缺乏工匠精神,难以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和品牌大国。我国要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品牌大国转变,有赖于实体企业的发展,而实体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工匠精神来支撑。这要求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制定并实施本领域做精、做细、做强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战略,以及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战略,培养企业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这还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恢复和强化学徒制、定期举办匠人大赛等方式,培养和造就技术工人。国家则要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技术工人队伍,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同时,加强对传统工艺技术和品牌的保护和支持,建立与完善老字号认证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7-03-13/18845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