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经济学
顾海兵 张敏:巨国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2 08:38:3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前言:中国经济安全的研究必须明确,中国的经济安全是“巨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理论和目标等都要紧扣这一基本国情。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分析要始终遵循内外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分析显著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外部冲击,即明确条件外因;另一方面要分析中国抵御冲击、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即明确能力内因。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国家安全。虽然不同国家的国家安全有不同的内容,但国家安全是有共性的。若将国家安全比作一座房子,那么,经济安全就是房基,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文化安全是房柱,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政治安全是房顶,是国家安全的前提。房基不夯实则房屋无扎根立足之处;房柱不坚挺则房屋经不起强风侵袭;房顶不牢固则房屋不能遮阳避雨。

  国家安全的这三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形态。一般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伴随对外开放而逐步突出的。故研究国家经济安全要遵循由外到内、内外结合的原则,应将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界定为,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一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在面临外生冲击时国民经济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安全研究亟待深入

  以改革开放为开端,中国经济安全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于九十年代,目前可检索到的相关学术论文已达千余篇。尽管有关中国经济安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依然存在诸多误区或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范畴有泛化倾向,二是研究方法处于僵化状态。

  首先,泛化是指有意无意地过度扩大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经济安全一直是研究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从理论和实践上重视经济安全原本是好事,但从近年来的研究趋势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有泛化倾向,即将凡是威胁到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都囊括到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范畴之中。有的研究者将任何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遭遇的挫折和面对的挑战都归结为经济安全问题,甚至将国家经济风险、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进步等概念与国家经济安全等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被无限扩大后,由于研究问题过多、研究范围过宽,导致研究对象模糊,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效率大打折扣。

  其次,僵化是指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过度量化研究,即忽视研究方法创新,走固定罗列安全指标、机械划分安全区间、僵化对号入座的老路子,缺少理论方面的进展。估计经济安全程度固然重要,对于正确判断国家经济安全的严峻程度意义重大,但一方面指标体系只是对复杂经济系统的一种简化,只能反映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另一方面要想确定正确的指标、权重和安全区间不是一件易事,一是专家们通常不愿意接受调查,民意调查也比较缺乏,二是指标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新形势套用旧指标必然得出错误结论。故有必要运用其他方法如专家法、案例法等对指标法予以补充、修正和完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经济安全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只有找准真问题、用对好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谓举网以纲、千目皆张,要避免泛化、摆脱僵化,关键还在于把脉中国经济安全基本形势,明确中国经济安全的大前提。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仍在下行,投资粗放、出口受阻、财政压力、收入不均、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等问题仍存在,中国经济似乎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口,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从未间断,甚至有外媒称“中国经济行将崩溃、中国模式走向末路”。问题很多、挑战不断,如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使形势更严峻。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主国家经济安全之大计,更需要抓准中国经济的牛鼻子,即把握中国基本国情,找准中国经济的定位、定格和定向。

  中国经济是巨国经济特征

  一般认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大国经济,但这个定位现在看来有些粗陋。笔者多年前曾经以人口为主要指标,兼顾国土面积和人民生活水平,根据统计数据和判断标准,运用五分位法得出全世界可列入大国范围的国家有29个。首先考虑人口指标,世界总人口约70亿,简单平均每个国家约3500万,按五分位法则大国人口则应在6000万以上,此类大国有23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越南埃及德国伊朗土耳其、刚果(金)、泰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这些大国人口总和超50亿,GDP总和约55万亿美元,占世界人口和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超过70%。进一步考虑国土面积,各国平均面积60万平方公里,则大国面积应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若某国人口超过3500万且国土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也将其列入大国,由此可增列4个大国,包括加拿大、阿根廷、苏丹、阿尔及利亚。最后考虑收入水平,有些国家人口超过3500万,但国土面积不到150万平方公里,若人均收入达到高收入水平,则也可列入大国范围,从而再增列西班牙韩国。然而,进一步观察,这29个大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中国人口是英国的20倍,甚至远超欧盟总人口,俄罗斯国土面积甚至是韩国的170倍,与四个欧盟相当。

  显然,遴选出的29个大国,国情差异如此之大,必须进一步细分。依据传统的划分方法,我们继续运用五分位法将其细分为A类大国、AA类大国、AAA类大国、AAAA类大国以及AAAAA类大国,其中的5A国家即是巨国。首先,23个人口大国平均拥有22亿人口,则巨国人口应为38亿以上。考虑国土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其人口标准可以降至1亿。最后考虑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其人口标准也可下降至1亿。综合以上标准,世界上可列入巨国范畴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巴西、俄罗斯和日本。六大巨国总人口约34亿,即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这六个国家;土地总面积为4824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3;各国的GDP总和也接近世界经济总量的50%,平均的人均国民收入为22245美元。

  既然从大国经济的研究中细化出巨国经济,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定位应当从“大国经济”上升为“巨国经济”。“巨国经济”的特征根本上都是由“巨国”特征引起的,即“巨大规模”与“巨大差异”,体现了巨国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巨大以及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的特点。

  首先,中国经济之“巨大规模”,不仅在于中国经济数据的绝对数值巨大,还体现在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即国民经济各个层面和环节在全球都占据了较高比重。2015年,中国谷物产量6462万吨,占226%;禽蛋产量2999万吨,占45%;智能手机出货量539亿部,占417%;煤炭375亿吨,占47%;粗钢80亿吨,占495%;电解铝产量2752万吨,占519%;水泥约235亿吨,占573%;生铁691亿吨,占60%。其次,中国经济之“巨大差异”源于各地地理区位、资源条件和历史发展水平的不同,加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因而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方向和速度必然存在差距,总体来看,我国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经济梯度状况,东西部地区相差3倍之多。

  “巨国经济”的巨大规模性与巨大差异相伴而生,巨大规模性决定了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巨大差异性则形成了地区间互补发展引力,综合构成了独特的“巨国经济梯度”,所以常常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因此,“巨国经济”韧性好、空间大、潜力足,具有很强的“可维持性”。

  巨国经济定位下的经济安全

  由此,中国经济安全的研究必须明确,中国的经济安全是“巨国经济”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理论和目标等都要紧扣这一基本国情。如前所述,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分析要始终遵循内外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分析显著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外部冲击,即明确条件外因;另一方面要分析我国抵御冲击、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即明确能力内因。前者称作经济安全条件,后者则称作经济安全能力,两者有机组合构成国家经济安全总体。“巨国经济”安全的分析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必须牢牢把握巨国经济定位,以巨国的两大特征为前提,分析“巨国经济”安全条件与“巨国经济”安全能力。

  比如,外贸依存度(贸易量/GDP),作为判断我国经济安全条件的重要指标,2010年中国贸易依存度已高达503%,但近几年外贸增速骤降,2015年甚至负增长,外贸依存度降至363%。由此可见,尽管最初外贸占比如此之高,但由于中国内部经济空间巨大,外需快速收缩并未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国经济仍然维持中高速增长。又如,债务负担率(债务/GDP)则是度量财政安全能力的重要指标,2015年末,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106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16万亿元,合计2666万亿元。尽管债务规模十分庞大,事实上作为巨国,我国仍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即使算上地方政府或有债务,2015年我国政府债务负担率大致在415%左右,远低于欧盟60%的预警线,也低于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如日本超过200%、美国超过120%、法国120%左右、德国80%左右、巴西100%左右)。当然,巨国固然有优势,但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可以一劳永逸,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问题日积月累有可能演变成大危机,巨国经济安全也应防患于未然。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爬经济增长之坡,过经济改革之坎,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挑战不曾间断,内部问题相继涌现,使得我国经济安全条件更趋复杂,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也更加不确定,但作为经济巨国,我国内部仍具有很大的回旋调整空间,在面临外来经济冲击时,相对于其他中小国家乃至大国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基于“巨国经济”的本质,看待中国经济安全,不必悲观,船大更能抗风浪,不宜乐观,谨慎方能驶得万年船,行稳才可致远。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09-12/18598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