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
陈白 凤凰政能亮访谈员
摘要:国有资本要集中投资于公益类的领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主动从商业性的领域,竞争性的领域撤退。只要国资一撤退,就能让出市场空间给民间资本在里面发挥作用。
近日,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方案强调,要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面推进降成本工作。
回顾今年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高频出现的热门词汇和议题无疑就是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这些经济表征背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目前对于中国各大产业领域的企业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什么?
凤凰政能亮近日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徐洪才部长。他认为,目前虽然经济下行过程中,呈现出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民营企业、民间投资下滑问题,不能光局限于民营企业自身,而需要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去寻找,其中最为关键的钥匙,正在于推进国企改革。
去实体经济成本,从“对内开放”开始
政能亮:国务院近期再次强调要为实体经济降成本,你认为实体经济成本为何居高不下?
徐洪才:传统意义上我们所定义的实体经济,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中国的制造业,实话实说,一直在全球的产业分工当中处于一个中低端位置,这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原因。但是近些年,我们的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转移,这些产业转移到哪里去了呢?主要转移到越南、印尼、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那里去了,为什么发生转移?很简单,就是成本上升。
首先,工人的工资成本在不断上升。随着中国人口濒临甚至可以说越过了刘易斯拐点,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供给正在不断下降。加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注重工人权益的保障,《劳动法》等也在不断地完善。工人的工资在不断上调,这相比我们以前、或者是相比东南亚国家,我们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正在丧失。
此外,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税费,还有相当多的行政垄断,这些都构成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也是国务院所重点关注的。
政能亮: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徐洪才:挤出是存在的,但是只是一个方面。比如一是来自租金方面的挤出。楼市日益上涨,企业的租金越来越高;而如果换到那些楼市价格低的区域,又面临着交通成本上升的难题。第二重挤出效应,就是房地产市场的高昂投资回报率正在抽离经济血液。搞产业的不如搞地产投机、搞地皮炒作。
楼市的兴盛,其实和实体经济是一个“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关系。实体经济的低迷和资产领域的投机热潮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互影响的,互为因果。一方面实体经济成本压力大,难以维系;另一方面楼市的投资回报率摆在那里,资本自然是追逐利润的。这是相互影响的,所以这不光是简单的一个挤出效应,而是恶性循环。
政能亮:如何破解这样的恶性循环链条?
徐洪才:归根到底,是改革还未完全到位。比如还有相当多的行政垄断,特别是政府的垄断、国资的垄断占据了许多不必要的空间。过去三十多年的成就,离不开对外开放几个字。而接下来我们的经济转型,降本增效,则要转换到“对内开放”上来。
推进国企改革,是破解经济下行的一把钥匙
政能亮:实体经济低迷目前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症状,如何才能对症下药?
徐洪才:实体经济的诸多问题,看起来好像在不同的领域中出现,表面并无关联,所以我们往往会使用治标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事实上,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改革的关键点:那就是国企改革的推进。
问题一:民间投资不断失速?让国企给民企腾空间
政能亮:如何破题民间投资不断下滑?
徐洪才: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我个人以为,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应该合理布局,什么意思呢?就是国有资本要集中投资于公益类的领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主动从商业性的领域,竞争性的领域撤退。
只要国资一撤退,就让出市场空间给民间资本在里面发挥作用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不撤退、占着位置人家没位置坐。
所以,推进国资合理布局,是个一箭双雕的办法。既能补短板,又能让位给民间资本。
最近北京市国资委出台了北京市国有资本十三五发展规划,里面很有新意,非常有意思,就是未来五年,北京市的国有资本80%要集中于公益类的领域,也就是说在商业性竞争性的领域只留20%了,撤退了。此外,在公益类的这些企业当中,国有资本的持股比例要达到60%以上,具有控股地位。说实话,这个领域赔本赚吆喝没人干,没人干谁干?国有资本干。
问题二:产能过剩难以破解?国企投资运营该换种方式
政能亮:东北经济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产能过剩,与国企运营出问题有直接关系。
徐洪才:目前在产能过剩问题上,最主要的“顽疾”还是国企,这也是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国企所在行业的产能是最容易过剩的,并且这些过剩的产能往往没有人负责任。而民资与民企的产能过剩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在有效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民资与民企所带来的产能过剩一般来讲是可以消化和自我恢复的。
政能亮:所以国企改革也是帮助推进产能过剩的一个有效方式。
徐洪才:国企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相当程度上融入了市场经济。但是管理国企的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比如之前的成立国资运营公司,就是一个改革的思路。成立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可以解决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社会有需求,国家安全与发展有需要,企业也愿意干,国有资本投入是否能实现预期,让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评估和论证,并对投入资本的安全与增值负责。
政府作为出资人,派代表行使股东权利,不能再直接派官员管理企业,管理要靠职业经理人,那就可以落实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追究职业经理人的国有资本经营成败责任。
问题三:金融之水为何难以灌溉实体经济?别把银行贷款都给国企
政能亮:为什么前期的央行不断降息降准,却始终未能救急实体经济的资金饥渴呢?
徐洪才:关键在于货币发生了空转。
最近我讲了两个空转,一个空转就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没有流到实体经济。另一个空转,还是国有企业的问题。资金在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空转。
政能亮:为什么会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空转?
徐洪才:道理很简单,假如我是国有银行的行长,你是民营企业,我敢轻易放贷款吗?现在银行坏账率很高了,我贷给你你还不了,因此我被终身追究责任。
可是贷款给国有企业,那就不一样了。最后都有政府信用来兜底,贷款风险是很低的。何乐而不为呢?
政能亮:所以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拿不到钱。
徐洪才:你可以看看近期的”温州指数”,也就是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利率。这个利率水平,长期都在20%左右。最近好了一些,下降到了18%左右。但还是相当之高的。什么样的实业能够实现18%的收益率?而且即使有这么高收益率,全都用来筹钱了,实体经济赔本赚吆喝。民营企业家不傻,他当然就选择放弃了。
由于国有企业能够较便捷地获得廉价资金,而这又相当于再度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其实哪怕是P2P等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也动辄高达20%?投资者看来是好事,但是对于实业来说,金融成本居高不下正成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问题四:各地频出楼市“地王”?遏制国有资本参与竞价
政能亮:民营企业没钱,国有企业资金充裕。是否也是近期地王频出背后常有国企身影的原因?
徐洪才:有钱没地方花,于是就炒作地王出来。近年来,国企频拿高价地不是什么大新闻。
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涌现出多个“地王”,其中超过半数由国有房地产企业抢得。这有悖于国家去库存的初衷,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遏制地王,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克服不同政策相互“打架”,同时要督促相关市场主体约束投机行为,特别是要督促部分国有房地产企业克服急功近利、只管自身眼前利益最大化、不管房地产市场更趋“泡沫化”的不良倾向。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带头”作用,将带动大量非国有房地产企业回到注重长期理性开发房地产的轨道上来。
问题五: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国企需要重新合理布局
政能亮: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到了“补短板”,“补短板”是什么?哪些领域是短板呢?
徐洪才:首先毫无疑问是民生领域,民生领域里面绝大多数是属于公益类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这种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的,实际是对民间资金吸引力不大的,但吸引力不大谁干这个事呢?这就需要国企的担当了。
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养老保障等等,每年的收支缺口正在扩大。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这个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会只会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个短板,怎么办呢?
还是要推进国企改革,与此同时,把一部分国有资产划拨补充社保基金,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的。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
详见:http://news.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10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