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在西方社会,科技进步未有抵消生产力持续下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成熟国家的生产力便广泛地出现下降,由3%慢慢降至世纪末的2%左右,而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生产力更进一步降至低于1%,其他成熟地区面对的处境也差不多。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过去30年,科技进步及“破坏性创新”的营商模式,正在冲击各大老牌公司。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尝试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生产率悖论的原因。
科技提升效率制造失业
在工业革命时代,当时的人致力于研发更有效的生产流程和物流,改善价值链,从而提高产量。随着IT的发展,目前的“破坏性创新”形式经济,却正在破坏旧有的价值链、打破发明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隔阂。简而言之,从前一件货品由生产到落入消费者之手,要经过多重关卡,例如代理、批发商、零售商等,养活大批销售、管理、物流等劳工。但在今时今日,不少生产商只要将产品放上网,便能直接接触到广大的消费群众。相对工业革命时代,在现今社会要量度生产力,可说愈来愈难。再者,这些突破性的技术,虽会令整体经济更有效率,却未必一定会提升生产力。
消费者几乎能直接与产品的创造者沟通及购物,效率更快更高,而且价格会更加便宜;但同一时间,价值链中的各个步骤相继消除,经济活动反而会有减无增,最终慢慢消失,很多人更会因此而失业。
在经济理论层面,这或许是正面的事,因为这批空出来的人手,可以自由灵活地做另一些事情,但在真实的经济体系中,劳动市场需要慢慢适应这个转变。有些人跳不出传统夕阳行业,工资及待遇一直走下坡,有些人则甚至失去工作后也没有能力转职。且让我们看看一系列“科技能提升效率,却无助提升生产力”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电子出版。传统的书籍出版价值链,是先由作者埋首著书,然后由出版社挑选出版及编辑,并交由印刷厂付印成书,所用的物料如纸张、油墨及钉装等则由其他公司提供,之后出版社的推广部会向外界宣传,并由书籍的分销商把书本推广至零售书店,当中涉及庞大的物流运送工作,最后才交到书店的顾客手上。
但是在电子书出版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透过互联网的平台发表,并直接卖予有兴趣的读者。一本硬皮精装的实体书,售价或高达20美元;但一本电子书随随便便也可以便宜一半。
从此,作者不用与书商及出版社共享卖书的成果,读者又能以更低价钱买书,电子书对双方都有大大好处。但从经济活动而言,电子书并非什么好事。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一本电子书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只是实体书的一半而已。
从某一角度而言,愈少人手涉及价值链当中,而又达到同样的生产及销售成果,生产力必然是上升了;但实际上,很多业内人士却未必是这样想。出版社、批发商、零售商、印刷厂的生意都少了,惟有节省开支,无可避免会出现减薪或裁员。
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价值下降会刺激需求,但在这一例子中,即使一本书的售价下降一半,也不见得销量会按比例地上升一倍。可以说,最终出版业的整体经济价值,一定会随着电子书的普及而下降。
另一例子是电讯行业,多年以来电讯业在基建设施及研发科技方面所花至巨,但消费者在电讯的开支却持续减少。在50年前,大家花在一条固网电话线路的开支,便占去每月收入中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到了今天,人们只要花一点点钱,就可以获得一系列的服务,包括固网及流动电话、家中的宽带网络,以及手机的流动网络数据。
破坏性创新遍及各行业
在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愈来愈高时,电讯业却由于劳动人手大幅减少,整体收入及盈利愈趋下降,对GDP的贡献却愈来愈少。更遑论部分电讯相关的行业已相继式微,新一代就未必知道电话簿及电话拨轮技术为何物,甚至连传真机也正走向夕阳。虽然现代人周身也是通讯装备及方法,但实情却是电讯业的经济活动大减。
除了出版与电讯,类似的例子还有印刷及广播传媒、旅游、酒店、零售及交通等等,可说不胜枚举。3D打印技术的出现,对于制造业更是一大威胁。而金融业也难以独善其身,机械财务顾问相信将会抢走不少从业员的饭碗。
以上的破坏性创新例子,令近年全球冒起一批几乎一夜致富的年轻科技才俊,但对社会而言,贫富不均的情况却愈趋严重,亦加速职位流失,对经济自然不会是好事。
总括而言,笔者认为以传统的经济理论及计算方法检视,根本未能完整地反映科技对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带来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密切留意科技对于未来劳动力的影响,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社会有没有一些新冒起的行业,能够创造出大量职位,广泛地吸收旧经济下多余出来的劳动力。(文章来源:hkej)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05-16/18387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