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经济学
汪晓波:从苹果公司“折磨”芬兰中读出什么
发布时间:2014-11-19 10:07:33

 

昨天看到两条具有相关性的消息,颇受触动。
一条消息,是芬兰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近日在接受美国CNBC采访时称,该国最近以来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是拜苹果公司所赐。用斯图布自己的话说,“iPhone扼杀了诺基亚,iPad则扼杀了芬兰造纸业”。
另一条消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最近谈及美国经济时,称该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创新在减少。在他看来,美国要想渡过危机,赢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上世纪30~60年代那样的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势头。”
我内心感受到触动,实在是因为创新的力量如此强大。在我的印象里,芬兰是一个善于学习也善于创新的国家。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确实正面临着某些困境。GDP处于下滑趋势中,该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标准普尔调低。而导致芬兰面临困境的一个“罪魁”,竟是苹果公司。
以前人们爱说一个成语叫“富可敌国”,这是在财富数量层面。如今单个企业的创新性突破,就能够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其意义远比财富数量要大。一个善于创新的经济体,却被一个更善于创新的企业所“折磨”,这是当今时代的真实图景。
同样受到触动的是,美国无疑是创新力最强的经济体之一,却仍在被追问——费老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隐患与症结。推动未来美国经济成长的动力不单是某几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更是需要不间断地创新。在费老的眼里,总体上“美国经济的创新步伐在放缓。”
我手头有一本名为《他们创造了美国》(They Made America)的著作,详实地记录了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著名的53名创新者的故事。今天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强大,跟包括这些创新者在内的创新力量息息相关。车库、咖啡馆、小镇的阁楼与堪萨斯的麦田,都成为创新的试验与实践场所。特别是硅谷的上空,飘荡的似乎都是创新的味道——不过,即便如此,在智者的眼里,这个经济体依旧面临创新不足的难题。
作为一名中国经济的观察者,我自然会把目光拉回到自己的国家。显然,中国未来的创新事业,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如果说,更密集、更普遍的创新是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那么,动力的产生本身还存在很多疑问。
人们很容易就能提出一大堆问题:其一,这个社会的创新精神足够吗?在许多人贪求快钱的大环境下,有多少人真正在张扬创新精神?其二,政府简政放权放得彻底吗?某些政府部门是在推动社会力量的创新,还是存在某种阻碍?其三,某些行政垄断力量还足够顽固吗?没有创新主体的进入空间,谈何创新呢?其四,今天中国的法治水平,是否真的能够为创新事业保驾护航?
对于创新重要性的认知,方方面面似乎已然有了共识。但是,对于如何推动更好的创新,如何去除制约中国式创新的种种因素,还缺少共识,更缺少行动。中国的创新事业,需要制度的支持,也仰仗改良的教育、文化的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的活力,得依靠打破陈腐的教条与框框,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阻拦,也需要一个更自由的思想与呼吸的空间。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转载自《晶报》
详见:http://news.ifeng.com/a/20141016/42216358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