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微观经济学
郑升:谁来满足3亿中产阶层的消费胃口?
发布时间:2017-03-20 10:36:54

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对中产阶层有个定义,即“无知”的聪明人。

  这个新兴阶层,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期待,但又对当下的状态怀有焦虑;他们关心自身的衣食住行,也关心政治和宗教;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但是又不属于有钱人的圈层;他们已经摆脱了农民的赤贫,但还未达到贵族阶层的富庶。

  在亨利·卢斯从大学毕业的年代,美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跨越50%的关口,一个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正在形成。亨利·卢斯看到了这个阶层崛起的趋势,更看到了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他给自己创办的《时代周刊》杂志,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传媒类产品的定位,都是“服务于新兴的中产阶层”,后来其传媒帝国的形成,与亨利·卢斯的这一定位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类似的事情,可能正在中国发生。只不过,按照中国的自有语境,“中产阶层”被改成了人们更为熟悉的“小康家庭”,这个定义也更符合中国实际。

  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突破50%201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1%。可以说,当下的中国,正处在大规模诞生城市中产阶层的时代,而且这一趋势仍然会不断加快。

  中产阶层的诞生和存在,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器。中产阶层的数量越庞大,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就越强大,但当下的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能被归于“中产阶层”却未有定论。

  根据波士顿咨询估计,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将增长到4亿以上;而在2015年,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24亿辆。我们认为,其背后映射的是超过3亿人口组成的“小康家庭”。

  中产阶层的大规模出现,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的升级迭代。

  在中国刚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决策层曾经从历史的尘埃里打捞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通国人的口中,“四个现代化”被解释成更接地气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中国至少超过半数的国人实现了这样的“现代化”,但人们对生活显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的时候,有一篇分析中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的文章流传甚广,引起了国人对中国制造业的集体吐槽和担忧。但其反映的更深层困境,是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已经不再满足于企业提供基本服务的产品了,他们对产品质量有更高要求,对生活品质有更高期待,但中国的企业家们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不论是在消费顶端的奢侈品,还是在中间层级的汽车、电子设备等消费品,抑或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日化用品,中产阶层的口味都再起变化,不在那么容易满足于功能性的服务了。

  人们的消费需求会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转变到能够提高生活品质,服务个人意愿的方向,其带动的是一个包括住房、汽车、教育、旅游、金融、文化、体育、艺术乃至医疗和服务消费的市场,这个综和市场的潜力几乎是无穷的。

  也就是说,中国近四十年经济的狂飙突进,催生了世界上可能是最大规模的城市中产阶层,而他们的存在和需求,也会反向改造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的制造和服务能力。

  2016年,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前三季度,国人出境游就超过1亿人次;付费视频会员数量从去年的十万级别增长到几百万级别;马拉松经济在一二线城市遍地开花。人们发现,因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自己的生活可以变得更美好。

  但对于大多数需要被服务的中产阶层来说,他们仍然在为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发愁,仍然会抱怨国内旅游景区的千人一面毫无特色,仍然会在看完一部国产电影后吐槽电影公司和导演的敷衍和浮躁。

  更进一步,他们还会发现国产的抽油烟机只能用三年,而国外的大牌产品可以用到他们忘记是什么时候安装的;他们会在家里悬挂几幅网淘来的复制画,但他们更希望能买到一两幅能负担起的艺术画;他们把人生的重心放在了工作上,但他们也很希望能享受生活。

  任何一个有雄心有想法的企业家,都不应该忽视这样的转变,不应该忽视这个市场。

  三十多年前,中国的企业家从转手贸易起步,逐渐在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建起世界工厂,并且孵化出体量庞大的制造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服务业飞速发展,终于在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服务业营收超过制造业。

  行至今日,人们却发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这当然有中国人工成本上升,企业税负太重等因素,但制造业本身在工艺和技术等环节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而这些“历史欠账”,正是当前中产阶层对国内制造业产品不满的根本原因。

  类似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服务能力的要求,也因服务对象的改变而改变。人们越是容易获得各种类型的服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但当前的服务市场,人们在种类上的选择的确丰富了,但对体验和质量上的抱怨有增无减。

  如果要扭转这样的趋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必须进行升级和迭代。如果能够看到中产阶层崛起的历史趋势,如果不想错过这个市场,企业家们需要将“从无到有”的经营思路,转换成“人有我优”的企业战略。

  说到底,中产阶层引领的“消费升级”的底牌,其实是供给能力的升级。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12-24/18748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