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这是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的明显标志,具有战略意义。但从服务业质量与水平看,现在面临的短板问题也比较突出。要发挥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需要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强化质量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亚夫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一大突出亮点,是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的重大变化,服务业已撑起“半边天”,在GDP中的比重超过了50%,这是多年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可喜变化。
继2013年首次超过工业后,我国服务业连年快速发展,就业人数也已超过农业,日益成长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升级、就业创业的新引擎。从产业内部看,以金融、IT服务、科技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长不断加快,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极大地带动信息等相关消费快速增长。
在快速发展中我国服务业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总体不高,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部分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服务贸易长期逆差,服务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业人才不足,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6.9%,2014年达48.1%,分别超过第二产业3.2和5.4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比第二产业高10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9%,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9.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方面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也需通过提升竞争力、提高价值链实现转型,这些都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另一方面,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意味着我国经济工作着力点更多向服务业转移,通过构建良好制度环境、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质量关系到服务业的转型发展、效益提升、内需扩大、外贸增长等诸多方面,是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所在。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举措。要发挥服务业发展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叠加效应,就需要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强化质量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既是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塑造“中国服务”优质形象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然要求。
服务业对经济的主引擎作用不断显现
1.服务业增速不断加快
2001-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超过同期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2013年和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7.8%,分别快于第二产业0.4和0.5个百分点。
2015年,服务业增长8.3%,比GDP和工业增速分别快1.4和2.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比2013年提高3.6个百分点,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
2.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继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46.9%,2014年达48.1%,分别超过第二产业3.2和5.4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比第二产业高10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58526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服务业增加值90214亿元,增长7.6%,占GDP比重56.9%,比第二产业高出19.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加2.0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居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从生产方面看,一季度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5%,比第二产业高出29.3个百分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推动力。
4月份,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据初步测算,4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3%,比一季度略增0.1个百分点。工商总局数据显示,1-4月,工商登记新注册企业157.2万户,同比增长27.5%。其中,服务业新登记企业占总数的80%,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近1个百分点。
“互联网+”和一些新兴服务业热度最高。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6.2万户,同比增长39.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万户,增长37.9%;教育0.4万户,增长37%。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1-4月,服务业用电量增速明显高于全社会及第一、二产业用电量增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速14.4%,在全部服务业中位居第一。
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今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至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8%;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2.8%。因此,第二产业增长放缓是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服务业则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动能。
4.服务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7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服务出口2882亿美元,增长9.2%;服务进口4248亿美元,增长18.6%。服务进出口逆差1366亿美元。2013-2015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9%。2014年,服务贸易世界排名首次超过德国跃居第二位。2015年,服务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30亿美元。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出口、广告服务出口、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分别增长25.0%、13.6%、37.1%、64.9%。
5.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带动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技术进步、新的服务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的渗透和运用,近些年来,我国服务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例如,电子商务、网络银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合同能源管理、连锁经营等。在这些服务业新业态中,最具特色和潜力的当属电子商务,成为目前内需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2015年全年网上零售额分别为27898亿元、38773亿元,同比增长49.7%和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和10.8%。
电子商务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15年末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6.9亿人,比2012年末增长22.0%;互联网普及率由2012年的42.1%提高到2015年的50.3%;2015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41.9亿G,2013-2015年增速分别为71.3%、56.1%、103%。网络消费增长强劲。网络服务高速增长。2013-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7.1%、32.6%和25.0%,远高于同期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9.5%的增速。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4万亿元,增长59.4%;其中,自营电商交易额为8.7万亿元,增长65.9%。
6.旅游业呈快速发展态势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2015年,国内游客年均增长超过1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2015年,全年国内游客突破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3万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137亿美元,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786万人次,增长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万人次,增长10.6%。
7.交通运输和居民出行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据交通部门统计,2015年货物运输总量417亿吨,比上年增长0.2%。货物运输周转量177401亿吨公里,下降1.9%。全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4.3亿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35.9亿吨,增长1.1%。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959万标准箱,增长4.1%。2015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高速铁路里程、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2万公里、1.9万公里、457万公里、12万公里,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23.0%、103.1%、7.8%、24.7%;其中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铁路快速客运网基本覆盖我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
8.邮政快递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邮电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29.2%。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079亿元,增长37.4%;电信业务总量23142亿元,增长27.5%。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5.8亿件,包裹业务0.4亿件,快递业务量206.7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770亿元。电信业全年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529万户,达到211066万户。年末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367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3057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95.5部/百人。2013-2015年,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3.8%,快递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8.0%,快递业务收入占邮政业务收入比重超过50%。2015年,全国人均快递使用量达到15.1件,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继续问鼎世界第一。
9.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持续超过50%以上。1-4月,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538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高于第二产业5.1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7.7%,高于第二产业17.9个百分点。
商务部数据显示,1-4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继续稳步增长,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0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高出实际使用外资整体增速3.1个百分点,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70.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2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6%。在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实际使用外资高速增长。
10.服务业税收贡献大
国税总局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29790亿元(已扣减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增长9.8%,其中,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的比重提升至56.5%。受营改增等因素推动,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突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均在30%左右。目前,营改增全面实施,消除重复征税,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促进服务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服务业对税收贡献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服务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服务业所占份额总体仍然偏小
尽管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为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通过与国际上发达国家以及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依然偏低,仍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比重也偏低。此外,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水平。2015年末,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42.4%,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以上,同属金砖国家的其他国家也能达到50%以上。
2.服务业质量升级机制不完善
一是顾客满意度水平不高,部分领域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一是消费者投诉不断攀升。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在2015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共受理的投诉中,服务类投诉占总投诉比重为29.3%,比2014年上升0.6个百分点,服务类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二是顾客满意度是评价服务质量水平的国际通行指标。2014年监测结果显示:快捷酒店的顾客满意度为74.26、旅游业为74.10;三是品牌意识淡薄,未形成品牌效应。多数生活性服务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缺乏品牌竞争力。
3.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显薄弱
与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国的美国相比,中国仍有较大差距。与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相反,中国服务贸易连续多年处于逆差状态。由于服务贸易增长仍主要由内需拉动,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因而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一直较大。2015年,我国服务进出口逆差达1366亿美元,成为全球服务进出口逆差最大的国家之一。从1992年开始,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持续为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多数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为负,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一直较弱。
从行业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旅游和保险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领域,表明国内经济和货物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国际航运、货运保险、先进技术等方面,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以旅游、运输等传统性行业为主,而在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方面则较为薄弱,导致我国整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处于比较劣势。
4.公共服务业与居民生活需求仍有差距
目前,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教育、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加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相当不完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供给较为短缺,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强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也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服务业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后,服务业比重会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平均要达到60%和58%左右。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0.5%,但仍然有着十分广阔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大背景是消费升级、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创造喷薄而出,这是经济规律的客观作用使然。
展望未来,服务业有大文章可做、有大商机可觅。各地区各部门及各行各业应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新地位,为服务业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实践证明,发展有关民生的公共服务,将会创造更多的社会公平;发展与工业相关或本身就能创造很高产值的服务业,将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基础设施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将为中国转向制造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乘势而为、主动出击,就要在选择中进行权衡组合。
下一步要把质量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质量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和目标所在,提升质量已成为促进服务业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效手段和主要路径。
1.发挥政府作用,完善配套政策
从服务业发展规律来看,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就必须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质量监测与升级基础,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国经济整体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实现中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仅要使国内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和服务质量满意,而且要使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意。根据美国、欧盟、日本等服务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建立强大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国家必须从质量监测、标准体系、信息管理、升级制度、社会共治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提高服务业质量水平,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2.营造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要充分释放国家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旅游、体育休闲、物联网、养老健康、现代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政策红利,发挥“十三五”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形成政府、市场、企业良性互动格局。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服务业。完善支持企业创新转型的配套政策,放大政策支持的杠杆效应。加快完善服务业相关法律规范,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开透明的行业发展环境。
3.加快健全质量治理体系,促进行业质量发展
要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从传统服务业升级为现代服务业,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特别是面对发达国家服务业在质量、品牌和竞争力上的巨大优势,我国服务业无法重复制造业“先大后强”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既有速度规模、又有质量效益的“因强而大”“边强边大”的新型发展道路。要从“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抓起,一个行业接一个行业地播种质量意识、深耕细作升级机制,才能迎来“质量时代”的到来。
4.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要把握和遵循经济规律,以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进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方式和监管方式的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着力铲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服务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水平的新跃升。
5.继续加大创新支撑力度
要通过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带动产品、品牌、管理、市场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促进新兴服务业态涌现,实现服务业结构优化调整。在“互联网+”时代,应注重推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技术开发应用,助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发挥其服务小微企业、提高金融普惠性的积极作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动力和活力。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06-15/18439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