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微观经济学
范棣:为什么企业现在赚钱很难
发布时间:2016-07-14 11:16:16

作者:范棣博士,独立经济学家、亚联资本董事长。

 

  企业家现在很难,有些迷惘

  与2013年前的经济情况相比,现在的企业赚钱不是很难,而是非常之难,这大概是近两年企业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尤其是做实业的企业,赚钱似乎越来越难,前些年企业主营业务不赚钱,但非主营业务、投资业务还可以赚些钱,比如,做一些资金套利的生意,投资股市,或者间接做一点房地产业务等,但现在这些准金融业务的盈利空间也变得很小,而且,投资的风险在加速上升。

  企业赚钱难或者不赚钱,这显然不是一个局部现象,而是一个全局问题。对此,大的企业家有大的迷惘,小的企业家有小的疑惑,这究竟是为什么?企业家该怎么做?

  产业转型出现空档期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和产业正面临改革开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转型升级。

  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上,中国经济经历了大约三次重大的产业转型:第一次大约是1982年—1992年,是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密集型内向经济向出口加工型外向经济的转型,代表性的事件是乡镇企业发展浪潮和沿海经济特区大发展;第二次大约是1992年—2005年,是简单加工模仿制造向现代规模创新制造转型,这个阶段产生了很多代表性的世界级企业集团,比如,海尔、美的、联想、华为、中兴、大众等本土企业;第三次是2005年—2015年,这个十年里,中国的产业结构由制造为主逐渐转型了以金融资本为主,由于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被边缘化,面临进退维谷。

  今年的制造业很困扰,对于大部分出口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铁定亏损;对于大部分面向内需市场的企业来说,血拼价格是必须的,结果是大家都在盈利的边缘挣扎。今天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工业4.0,但是过去10年里,资本运营和政府业绩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下,并未给工业4.0的产业升级换代打下扎实的基础,产业转型出现了一个空档期:向上发展(高端和精密制造)技术基础不够,向下拓展(内需产品)盈利空间不够。

  产业优势哪里去了

  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归结起来就三个方面: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但现在这三大优势基本丧失跆尽。

  成本优势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劳动力低廉和环境资源便宜,这个不用多说。现在我们的劳动力成本相对周边发展中国家已经是劣势,相对发达国家的劳动成本也没有绝对优势,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在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劳动阶层的可支配净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因为生活成本的大幅提高抵消了他们的收入提高,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内需的提高。

  市场优势实际上就是人口优势,这个优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发生实质性的逆转。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真正的有效需要是什么?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下,如果四亿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原来低成本的乡村生活变成相对高成本的城镇生活,没有产业提供高收入的就业机会,房地产将把农民工和农民城市居民捆绑在一个消费压抑的笼子里。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14亿人口里,中低收入阶层可能至少占了12亿人口,贫富差距过大使得供需之间产生了错位,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给市场创造了某种假象,掩盖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问题和消费障碍。中国的中产阶级也许只有2亿人口,而中国经济要想维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中产阶级的人口需要翻一番到两番。

  制度优势就是所谓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政府主导经济、集中力量(人财物)办大事。政府主导经济的本质就是政府主导投资,配合以集中居民储蓄和压低劳动报酬,这样的资本垄断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和条件下,相比市场机制调节,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但是,你不可能无限制地压低劳动报酬,而资本垄断的结果必然使居民不能依靠资本致富,这也就必然造成社会上贫富日益两极分化,极少数资本家巨富,极多数劳动者低贫。如果说有什么“中国模式”的话,这个模式在走过了36年的辉煌历史后,今天也到了一个悬崖的边缘。

  今天企业赚钱难或者不赚钱,不是因为人们变笨了,不是因为中国人没有钱,不是因为行业无法增长,而是因为你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了。当今世界最可怕的事情是能力丧失,核心竞争能力突然间丧失。你原来的优势现在变成了另外一个地方的优势。

  中国还剩一个战略优势:货币优势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使三部分人获得了财富。

  中产阶层积攒了一些小钱,他们现在到世界各地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旅游消费,相对于国内的商品质量来说,日本银座、巴黎老佛爷、美国奥特莱斯的东西实在是便宜;富豪阶层则是积极到海外置业、投资和并购,大多出手阔卓,各国政府近年来把对中国投资者的招商引资都当成重要大事,就像国内县级政府把招商引资当成重中之重;但最有钱的还是我们的各级政府,没有政府竭力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估计现在GDP应该是在3%以下。政府投资背后不仅仅是财政收入,主要还是依靠银行,银行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钱口袋。

  既然有钱,从现实角度看,有钱就是最大的优势。中国的工业2025战略,仅仅靠国内自己研发创新不够,拿钱购买是一个有效实际的捷径。在未来5年内,买全世界制造业中间产业部分,可以极大补足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为什么不?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世界各个中央政府都在干同一件事,加速印钞票,货币量化宽松。相对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央行的量化政策,我们人民币量化策略一点也不落伍。事实上,中国的货币发行量远超美国的货币发行量,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货币泡沫,国内的房地产泡沫则是人民币泡沫的投影。中国用全世界最大的泡沫货币购买全球最好的制造能力和科技,这不但解决了我们的货币泡沫,而且也大大增强了我们长期的制造竞争力。

  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是贬值,相对于其它货币则是升值,大大的升值。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存在不小的贬值压力,但人民币对不少非美货币实际上是在升值,因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波动幅度扩大,但中间价仍然盯住美元,受美元持续走强拉动而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升值。对非美货币的升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人民币国际化地位。人民币的优势地位,在事实上为我们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产业转换,创造了某种战略资源。中国可以把人民币的泡沫输送到全世界去,同时可以并购别国的车间、工厂和先进机器,一举两得。

  人民币货币战争的要点

  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是把国内多余的货币购买力输送到海外市场,不是到海外消费,不是到海外撒钱,而是购买海外的核心制造能力。

  个人观点,与其把货币投放到落后国家的基础建设,不如把货币投放到对发达国家的产业供应链的控制上。在这个方面,国家应当更大力度地鼓励企业跨国并购,对于落后国家,瞄准其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对于发达国家,瞄准其高端制造产业及其供应链环节;对于发展中国家,瞄准其消费品市场。

  企业未来十年:寻找新的赚钱模式

  我们整个的产业生态在发生巨变,粗放式经济增长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影响未来20年发展的关键变量是:移动互联网、大众消费新模式、新技术和工业革命。在这三个经济坐标的互动作用下,经济和产业必然会发生重构,这个重构的规模和力度可能是过去100年里不曾见过的。在这种大的历史格局下,企业家应当果断抛弃不现实的想法,不要指望过去赚钱的方法和模式还能成立,不自我革新,被历史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

  如果意识到目前全局问题和发展新机会的企业家来说,未来的战略布局有三个新起点:第一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而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基础设施,重要性不差于铁路和港口。今天互联网启蒙的时代已经结束,深化发展的阶段已经开启,在新的基础设施上可以产生很多新的生产、消费和供应链环节的变革机会;第二是工业4.0新产业发展,也就是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不是某一个细分市场的革命,而是整个制造产业的变革,对于国内大部分的企业来说,要跟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意味着跨国并购;第三是消费革命,我大胆预测,传统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电影院、餐饮场所、娱乐场所等等,会因为新科技的发展,如VR技术等,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是消失,而是变形。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06-07/18427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