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其他专题
王勇:从垂直结构看国企改革
发布时间:2017-05-17 08:45:57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上游产业国企垄断,下游产业民企自由竞争的垂直结构特征。当前上游国有企业要改变目前低效的运转模式以降低下游企业生产用料成本,选择性地在一些产业降低甚至取消行政准入门槛。

——前言

 

  CEIC数据库显示,自2009年以来,非国有部门的经济增速已经超越国有部门。2016年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3.6万亿元,同比增长4%,低于20166.7%的全国GDP增速水平,就对中国经济增速而言,非国有部门也是占据大头。这是不是说明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体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呢?

  并非如此。看一组数据,2016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大市值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达110家,其中国有企业占比在90%左右,且多集中在能源、电信、金融等核心产业。近90%的占比反映出国有企业仍然是中国整个经济体中庞大的存在,并掌控着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加之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欧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国国有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所以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事关中国经济发展,也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

  垂直产业结构视角

  在探讨国企改革之前,先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将中国企业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2000年之前,国有企业利润率普遍低于民营企业;2001~2007年,国有企业利润率高于民营企业;2008年至今,民营企业利润率再次反超国有企业。

  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产业构成中垂直结构明显。将产业划分为上下游,上游产业是指能源、金融、电信等生产中间产品和中间服务业的产业,下游产业主要是指生产衣服、鞋子等消费品以及提供酒店、宾馆、电影等消费服务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主要是下游产业的国退民进,上游产业的能源、金融、电信等领域依旧为国有企业所主导,有一定的进入壁垒。所以在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上游产业为国有企业垄断,下游产业为民营企业自由竞争的垂直结构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劳动力充足和结构转型。结构转型这个词在经济学里面含义明确,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一国人均GDP的提高,农业占比不断下降,工业占比呈倒U型先升后降,服务业占比不断攀升。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大量的劳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

  第三个特征是贸易自由化。200112月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在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后,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市场结构在上下游产业非对称分布,在这种独特的垂直经济结构中,下游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比较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借着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在工业化和贸易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壮大,从而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这就能比较清楚地解释前面提到的企业利润率变化的现象:国企改革后,下游民营企业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了对上游金融、能源、电信等中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上游产业占据核心地位的国有企业借此有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当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时,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减弱,降低了下游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对上游产业能源等需求也相继减少,遂有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国有企业利润率下降的现象。这也说明,国有企业利润的增长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象而非原因,国有企业曾经空前的繁荣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

  单纯混改效果甚微

  在上游产业国有企业垄断,下游产业民营企业自由竞争的垂直结构中,国有企业要获取高额利润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劳动力成本足够便宜。

  上游产业基本为国有企业掌握,金融、能源、电信等成本不低,只有当劳动力足够便宜,下游的民企才能承受住所支付的比较昂贵的金融、能源与电信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还能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也随着经济结构转型不断攀升,加之土地价格上涨,下游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国际竞争力减弱。而下游民营企业如果衰败,对上游产业的中间产品需求大幅降低,处在上游产业的国有企业日子会更加难过。目前我们就处在这样一种窘境中,这就倒逼上游国有企业降低垄断价格和提高成产率,以降低下游民营企业生产用料成本。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一窘境。但我们看到最多的改革方式是混合所有制,即对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改革,引入民间资本。这种从内部进行改革的方式可能收效不大。因为从外部看,即使上游产业当中国企变成私企或者通过混改成为国有控股企业,若这些企业依然享受行政垄断的保护,它的垄断与低效依然会对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产生瓶颈遏制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关键并不是要改变其姓“公”或者姓“私”,在认识到国有企业在整个产业垂直结构中的位置,理清了国有企业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作用,我们就能更加明确国有企业改革应该遵循的方向——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企业进入到上游产业中来,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

  有鉴于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要打破上游产业的行政垄断。对于上游现有的国有企业,即使不改制,也应该尽量剥离本不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性负担,同时取消政府补贴,让上游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与新进入的民营企业真正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上游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为下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中间产品与中间服务。也只有这样,整个经济的产业升级才可能全面推进,使得中国经济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当然国有企业改革也要区别对待、防止一刀切,涉及国防安全以及涉密的企业要慎重对待。对于国有企业的区分,可以采用反向思考法,假如这个产业完全放开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若没有什么不可承受的结果,这个产业的准入门槛就可以放开。比如美国的电信产业完全私有化也并未出现什么问题。用这种反向思考法决定国有企业放开与否,在能够放开的领域,可以降低甚至完全取消进入壁垒,让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

  从产业垂直结构来看待国有企业的位置,我们知道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要降低准入门槛,破垄断促竞争。但改革从来都不是易事,国有企业改革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产业、分阶段、分先后、分主次地进行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孤立的,它关乎整个经济调结构、去产能、降成本,关乎供给侧,甚至与医疗改革也是紧密相连。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有全局眼光,要与其他相关制度改革互相配套,在不断的渐进改革中引发一轮接一轮的对其他制度与政策的改革。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7-02-27/18829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