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其他专题
苏庆义:TPP影响中国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6-03-22 09:48:53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IWEP国际经贸评论·

  201510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完成。同年11月,TPP文本全文正式公布。今年的24日,12个成员国在新西兰的奥克兰签署该协定。下一步,TPP将等待各国审议并批准,在满足TPP最终条款规定的条件之后即可生效。TPP一旦生效,将对中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政界、商界、学界都将关注其影响。目前的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TPP通过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TPP谈判直至生效将从包括贸易渠道在内的四个维度对中国产生影响,分别是贸易维度、投资维度、规则维度和战略维度。

  贸易维度是指TPP成员国之间货物贸易的降关税壁垒和降非关税壁垒将对非成员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无论是多边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还是双边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其基本内容都是货物贸易的降关税,其次是非关税壁垒如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等。它们是谈判的重点和难点。尽管TPP成员国的货物关税已经很低,所有成员国的平均关税不到5%,但TPP定位于降关税为零,因此仍将对非成员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同样如此。这一贸易转移效应不只是针对中国,也会影响其他非TPP成员国。囿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发展,目前TPP对中国的影响模拟分析主要是在贸易渠道。总结现有研究的结果,TPP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造成非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损失大约在0.01%0.11%之间。很显然,这一渠道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大。未来模拟的可改进之处,在于根据TPP文本中各国实际的关税减让表来设定各成员国降关税幅度,而不是原有的较为随意的设定。

  投资维度包括三个方面:第一,TPP成员国通过签订高标准的FTA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原本对非成员国的投资转移到成员国;第二,由于TPP严苛的原产地规则,原本对非成员国的投资转移到成员国;第三,由于原产地规则,非成员国自身加大对TPP成员国的投资。

  TPP的投资章节采用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形式,还有投资者-政府争端解决机制(ISDS),将美国双边投资协定(BIT2012年版本推广到区域层面。这使得TPP成员国尤其是不发达成员国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投资将更多流向TPP成员国。

  出台原产地规则实际上主要是为了配合货物降关税,保障FTA带来的收益仅限于成员国享用。只有在TPP成员国生产的货物才具有享受降关税的便利。基于此,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投资将更多流向成员国。

  当然,投资维度不仅包括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原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转向TPP成员国,投资维度还包括对中国有利的因素。由于原产地规则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企业也会加大对TPP成员国的投资,从而促进中国的对外投资。

  由此可见,投资维度既有负面效应也有正面效应,其加总起来的综合效应到底如何,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数量分析工具还很难模拟TPP通过投资渠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规则维度是指TPP设定的许多高标准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对中国产生外溢效应,影响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进程。除传统议题的深化外,TPP还包括深度一体化议题、横向新议题,中国需要未雨绸缪,研究和应对这些高标准规则。中国自身有一个改革开放的路线图,但是由于外部规则的变动,中国不得不将外部规则和自身的改革开放进程结合起来,实现对接。比如在TPP谈判完成之前,中国就已在上海、天津、福建和广东设立四大自贸试验区,这些自贸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国外高标准经贸投资规则进行先行先试、压力测试,从而为以后推广到全国层面做准备。又比如,2015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未来中国在自身FTA中可以探索和接受的规则。很显然,对于规则维度的影响,现有工具尚不能进行量化分析,只能基于逻辑和现实进行分析。

  战略维度是指由于TPP谈判及其完成对中国参与全球贸易治理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产生的影响。TPP自称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但却没有将中国涵盖其中。很显然,一个缺少亚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FTA难以称其为跨太平洋的FTA。无论是中国提出还是不提出加入,考虑到谈判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在中短期内,中国都不会实际地成为TPP成员国。在这种情况下,TPP的谈判完成将对中国参与亚太一体化进程和全球贸易治理产生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需要思考一连串的战略性问题:怎样实现亚太一体化?什么样的亚太一体化路径对中国是最有利的?在TPP已经完成谈判的前提下,中国什么样的FTA推进路径最有利于缓冲TPP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是否要加入TPP?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乃至贯彻执行,都会受到TPP完成谈判的影响。和规则维度类似,这一战略维度的影响也无法进行量化分析。

  基于TPP对中国四个维度的影响分析,中国已经在做和可以做的应对举措如下:第一,为应对贸易转移效应,推进与TPP成员国的FTA谈判,升级已有的FTA,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FTA谈判。具体而言,推进中日韩FTA谈判,升级与智利、秘鲁、新加坡等TPP成员国的FTA,有序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FTA谈判。第二,为应对投资效应,加快推进中美BIT谈判,为中国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中国企业对TPP成员国投资,充分利用TPP带来的正面投资效应。第三,为应对规则维度的影响,基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部署,对接外部高标准经贸规则,坚定不移、更加有效推进自身改革开放。第四,为应对战略层面的影响,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16年年底完成谈判,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推进亚太一体化进程。倡导开放包容的贸易一体化安排,支持WTO在推进全球层面贸易自由化方面的核心地位。

  学界需要更加准确全面地分析TPP对中国的影响:优化模型、科学设定情景分析,准确模拟TPP的贸易转移效应;寻找合适的分析工具,模拟TPP的投资效应;基于逻辑和现实情形,更加完整明确地分析TPP在规则和战略层面对中国的影响。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02-09/18222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