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陆铭:大国大城的宜居之道
发布时间:2017-01-05 09:56:10

 今天很多国家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对于城市不够理解。

  我的解释是,城市,即人们便于见面的地方。

  见面方便为何那么重要?主要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制造业中有不同的生产线,流程上的配合、生产和销售及前端设计配合,而这到了服务业中就更加明显。服务行业,尤其是知识、技术、信息行业中,知识的交流互动,只有面对面才更加有效。

  真正的创新思想都是在走廊上、咖啡馆里,这就是城市的秘密。

  城市人口集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全球城市就是一个方便我们跟全球人民见面的地方,而成为全球城市,必定是国际大空港、国际大物流或是国际航运中心。

  一个城市的布局很重要。什么样的人在市中心生活、工作?如果你有了解大城市的产业分布,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市中心一般来说是金融业的聚集区。因为金融业是所有行业里对打交道最有需求的行业,其次是文化产业,再者就是科技行业。典型的案例是华尔街,高昂的租金迫使一大批公司开始撤离一些部门,IT部门可以搬去新泽西,但唯独将金融业务留在华尔街。留在市中心的部门,一定是跟这个行业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和人进行信息交流有关。再外围就是不需要面对面交流的行业——制造业。

  市中心一定有高楼,高楼提供住房供给,包括居住用房和商办住房。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供给,市中心对于经济活动的容纳就会增多,于是想在市中心生活的人群就会更加集中。

  基于市中心人口太多的判断,最近北京和上海都在提出人口疏散,因为市中心人太多,导致市中心交通问题、污染问题频发。疏散人口的结果是,要么人们通过增加通行距离继续享受城市带来的好处;要么是原有的经济活动信息交流消失,城市活力下降。

  城市中的一些行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规模经济。为什么画展、世博会、大型体育赛事都选择大城市?因为规模经济。

  人口集聚的过程可以降低规模经济特点鲜明行业的平均成本,从而提高产业效益。在生产和生活两个环节中,生产环节需要规模经济,生活环节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城市在提供好的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也会越来越强。这也正是为什么一面人民抱怨房价太高,另一面却扎堆进入大城市,拼命想留在大城市中的原因。

  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有非常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对于这样的产业,人越多,对于这些行业越能产生规模经济,越容易产生国际竞争力。但这样的规模经济会受到房价地价的影响,城市的扩张并不会夸张到13亿人都跑到上海来,只有一些行业的从业者觉得自己挣的比房价高,这样的人才会聚集在这里。

  生活成本和生活好处决定城市人口

  大城市的好有千百条,如果房价同时也很便宜,会有什么后果?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涌进城市,从而形成另一轮的住房竞争,刺激房价再一次上涨。因为人口集聚,一些经济活动从无到有,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需求增强,于是又产生了住房需求,新的高楼大厦开始建造以满足人们在市中心居住、工作的需要。

  怎么解决市中心大量的通行需求和如此高的人口密度?通过增加供给,一是公共交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地铁、增加公交线路来改善通行便利。这也是为什么香港作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也不见交通拥堵的情况时常发生的原因。

  城市发展,应从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但说到需求,的确会面临所谓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当面临一系列约束时,就好比演唱会抢内场票、前排位置的道理,最后价高者得,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房价,还有公共服务的价格,比如水价。

  从静态角度来说,城市面临环境和资源的约束,长期动态地来看,供给方可以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但有一个极限。城市空间在不断被开发,盖高楼、增加水供应,成本逐渐增加。有些企业和百姓会说,如今生活成本太高。但一座城市的规模就是不断地在动态选择当中,不断演化再演化,以达到最有效合理的状态。

  所以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纽约贵、东京贵、伦敦贵,但是这些城市至今为止,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一座城市最终的人口数量有多少,道理很简单,只是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生活成本,以及人们在这座城市中能享用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好处。

  何为全球宜居城市?

  大城市会是怎样的人口结构?我们看看世界其他的城市呈现什么状态。比如纽约和伦敦。2008年,36%的纽约人出生在美国之外,接近一半的纽约人在家里不说英语,是移民;伦敦, 2011年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白种人比例从2001年的58%降低到45%,最近选出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市长是巴基斯坦后裔。

  如果以这样的指标来代表所谓顶尖的全球城市,今天的上海距离不是一点点。如果现在上海要面向20402050年建设全球城市,未来出现同样的现象是迟早的事。

  存在这样一个误解。很多人都说现在城市发展得越来越高大上,因为城市产业结构在升级,也就不需要低技能的劳动者,特别是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同样我们以纽约为例,高端的人才往纽约走,相对低端的劳动力也往纽约走。现在上海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最紧张的,不是操盘手,不是技术人员,而是餐馆服务员、家政服务员和护工。

  上海最希望吸引到的劳动力或人才,最终会决定在上海工作、生活,主要考虑两点:第一挣多少,第二花多少。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是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道路密度非常高的地方。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相比水平方向,城市会往更有效率的垂直方向发展,相应的高楼也就应运而生。城市规划行业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垂直城市。

  上海未来将有多少人?我们收集了全球142个国家的数据。一个国家人越多,这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一定会越多。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大的国家,但中国的城市化率刚过50%,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定在70%以上,甚至是90%。只要你相信中国会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而且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高比例的人都会选择居住在城市。上海若想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且变成宜居城市,人口一定会持续增加。

  那怎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宜居的第一条是活力。有人曾做过中国版宜居城市排名,结果是江西第一。很奇怪,宜居的江西为何没有大批人流迁往?宜居城市第一条是要这个城市满足人性的需求,生产环境可以挣钱,生活环境可以消费,而且消费里面包含很大部分的服务。

  上海希望打造成为全球宜居城市。全球城市一定是大人流、大物流和大信息流。如果上海在未来成为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圈,也就意味着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圈的范围,一定会超越目前的城市管辖范围。

  20年、30年后,我们所说的“上海”,将会是三个上海,而其中第一个“上海”,就是上海的市中心。那里将聚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最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文化等各类产业。上海市中心将成为全球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中心城区概念,这个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上海都市圈”,这个都市圈未来或容纳几千万的人口,范围覆盖至江苏、浙江周边地区。上海行政区的概念在未来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真正相信中国会成为一个以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决定性力量的国家的话。

  科学规划人口和经济发展

  当然,鉴于全球发展趋势和整个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现阶段需要对未来人口做一个科学规划,否则会出现两个可能:一个是若干年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将面临比现如今更加严重的短缺状况;第二个可能性,供给不足就重新控制需求,将人划分为几类,规定特定群体才可以享受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在这样的区别过程中,城市会不断损失发展活力、竞争力和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牺牲整个社会的和谐。

  为什么不能将人区分为两类?因为我们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到2040年我们将把上海建成一个全球文明城市。如果大家看看纽约的都市规划,在纽约和伦敦的规划中,首先考虑的是价值观,怎么实现文明、平等的社会,这是我们现在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有人或许会说,美国50%的经济集中在少数地方,美国的经济发展是否会高度不平衡?

  “平衡”概念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均GDP的概念,地区之间平衡,中国要缩小和美国之间的差距,都得讲人均GDP。中国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发达国家队列,也需要解决人均GDP的问题。

  提高一个地方的人均GDP,既可以提高GDP也可以减少人口。那么哪些地方应该提高GDP,哪些地方应该减少人口?提高人均GDP的方法,一类叫动钱,一类叫动人。动钱就是给资源,中西部经济发展比较差,直接给钱给地;要不就是把中西部人挪出来。一个地方怎么有效地提高人均GDP,取决于在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概念。

  当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比较适合发展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类型产业的时候,分子是基本确定,如果要提高人均GDP只有走第二个路子——人出来。在整个国家发展里面,如果人口从比较优势在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行业的地方,挪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地方,人口迁移过程当中,是否对于人口流入地有利?因为流入地可以举办画展,或许有了更多的服务员;而对于人口流出地也是有利的,人均土地面积得到增加。但是否两地人民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提高?其实也都是提高了的。

  我们从源头上就不理解什么叫作“城市”。由于我们的不理解,所以当我们看到大量人口迁移至东部地区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人太多,二是大量的人口东迁导致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假设这是对的,那么进一步推断解决方法:一是限制人口;二是将大量资源转移到人口流出地。也就是说,让农民工就地城镇化,农民工可以返乡不用蜗居在城市打工。再进一步可推测留守儿童问题或也顺利得以解决。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现下留守儿童数量已接近7000万。最初留守儿童问题出现时,人们所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工必须将孩子带到身边,如果不能将孩子带到城里,农民工就必须回老家,同时政策方面,国家大力鼓励中小城市发展。具体怎么做?一是给地,中小城镇自己建造工业园;二是给钱,地方政府发债、国家再财政转移支付;三是中央帮无能力还债的地方政府偿还。

  这一切的发展结果如何?为何中国今天的经济增长会是这种态势?很简单,一句话:经济增长为何会下滑?因为有需求的地方没有供给,有供给的地方没有需求。(本文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在第49陆家嘴读书会上的演讲内容节选,孟璨整理)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10-19/18649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