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奋斗步伐接续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三农”工作重点也从集中力量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已经作出了系列部署。与此同时,中央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脱贫地区的衔接实践也不断出现,如四川雅安的茶叶产业衔接实践、陕西咸阳的组织保障衔接实践、河南兰考的金融服务衔接实践等。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地区内的小衔接
脱贫重在不返贫,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风险是当下我国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重心。因此,在过渡期内,有效衔接的定位是限定在脱贫地区内、针对脱贫人口的直接衔接,可以说是一种“小衔接”。
这一定位设计有其现实必要性。一是现代社会日益凸显的不确定性使农村工作始终面临阶段性、突发性的风险挑战。刚刚脱贫的地区和低收入人口颇具脆弱性,因此防返贫、防新贫是脱贫后的第一要务。二是尽管我国已经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决定性成就,但现实实践中仍存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脱贫人口政策依赖性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继续提升脱贫质量。
围绕这一定位,我国的顶层设计、学术讨论、基层实践均已全面展开。国家多次强调要落实“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同时陆续出台多项专门聚焦脱贫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政策文件。鉴于防止返贫的现实必要性和急迫性,学界也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关注脱贫地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以及从绝对贫困治理到相对贫困治理的机制转换。各类衔接实践也主要是来自脱贫地区的工作纪实和经验总结,主题集中于贫困的动态监测、脱贫人口的后续扶持以及保障体系建设等。
总的来看,鉴于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在当下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目前的“有效衔接”重点聚焦在贫困治理议题下并限定在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小衔接”。
从小衔接到大衔接:实现地域拓展
针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小衔接”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只要能够确保政策、资源、机制、人员、组织等方面的延续性,并及时跟踪监测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发展状况,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并不难。然而,从国家层面来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应该超越“小衔接”,将脱贫攻坚的精神、经验和做法向非脱贫地区推广,实现超越脱贫地域的“大衔接”。
正确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需要把握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旨在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和农地系统的优先性和综合性现代化改造,推动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关系的总体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我们不能将脱贫攻坚简单地视作一项只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减贫工作,更不能忽视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之于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之于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结提炼了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和精神,这些重要经验不仅需要在脱贫地区内延续保持以稳定脱贫,更需要在非脱贫地区推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在贫困地区以高强度、高要求、高效率开展的广泛实践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行政系统在动员、应急、协调等方面的治理能力,构建了多元力量协同治理的机制,而且培育了一批向心力强且充满活力的村庄。
一些贫困村的村级组织力量在经过脱贫攻坚锻炼后,无论素质还是水平都有大幅提升,甚至优于非贫困村。很多脱贫村庄的合作社、互助养老、村民议事、文艺活动、“饺子宴”等凝聚村庄的社会建设活动已经常态化开展,党建已成为引领村庄发展的重要治理手段。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村民对政策、对集体的认同,极大地激发了村庄的活力。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不少乡村反而因缺少相关的社会建设实践而表现出缺乏活力的状态,部分村干部和村民都觉得上述社会建设活动不可能开展起来,不少村民对村庄治理、互助服务、社会建设等或漠不关心,或不抱希望。
可以说,在有些方面,非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比脱贫地区面临更大挑战,需要学习和借鉴脱贫地区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开展脱贫攻坚行动时的各种组织机制、动员机制、工作机制、责任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等。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我们需要谋长远,实现地域的超越和拓展,即将脱贫地区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推广,从“小衔接”进阶到“大衔接”。
从小衔接到小转型:实现战略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的平稳转型。随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脱贫地区的政策设计和实践行动应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小衔接”基础上,尽快开始瞄准乡村振兴的“小转型”。
这一“小转型”源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差异性。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基层干部可能缺乏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差异性的整体性把握,在工作中容易无意识地陷入脱贫攻坚的思维定式,以脱贫攻坚的思维继续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事实上,乡村振兴的底线是消除绝对贫困,但其瞄准的是更高层次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的全面振兴,无论是发展对象还是目标任务,都有重大转变。
为此,我们需要从局部思维向整体思维转变。随着瞄准对象从贫困人口扩大到全部农村人口,我们需要回应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政策悬崖”问题,注重普惠性施策。需要明确的是,脱贫是以贫困农户为单位,兼顾村庄整体,要求不漏一人不落一户;而乡村振兴则是以村庄为整体,因村施策。此外,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城乡融合的角度谋划乡村振兴的方向,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
同时,我们还需要从底线性思维向发展性思维转变。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主要以“解决问题”的思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重在保持稳定;而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力器,需要拓展新途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重在突破创新。
因此,脱贫地区需要通过“向后看”的“小衔接”来保证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但更需要“向前看”的“小转型”来实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迈进。
迈向新发展时代:实现大转型
在实现从脱贫地区到全国范围内的“大衔接”和脱贫地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小转型”的基础上,未来目标必然是朝向全国范围内、从脱贫攻坚时代到乡村振兴时代的“大转型”。这是整个国家发展阶段或发展时代的衔接与转型。需要认识到,“三农”工作的战略设计,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转型顺应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在“三农”领域的具体呈现。
当下我国正处于两大战略5年衔接过渡期的起始之年,工作重心主要放在脱贫地区内的脱贫成果巩固的“小衔接”上。在此基础上,今后应从政策和实践上,将脱贫地区的精神经验向非脱贫地区推广,实现全国范围的“大衔接”;从思想和行动上,由脱贫攻坚的发展时代顺利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的发展时代,在国家整体层面实现不同发展时代之间的“大转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研究”(20&ZD16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文章来源:爱思想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0021.html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特别声明:“经济观察”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评论》编辑部的立场和观点。本刊官方网站经济观察栏目所转载的文章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扩大宣传和增进交流。若有相关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要求撤稿,请告知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