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发展经济学
刘守英:中部高质量发展应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国内大循环的轴
发布时间:2021-08-31 09:28:31

 

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地理布局再落一子。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圈组成的四极菱形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落地,赋予了中部地区作为内核,在打通国内大循环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和机会。

实际上,中部地区的轴能不能够担得起来,对打通国内的生产、消费、市场的循环十分关键,就跟人的腰一样,是重要的支撑和链接点。这是中部地区的一个机会,也是一种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经济大循环并不意味着封闭,而是像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国家,确实到了该把自身的内需、消费、产业等内部循环打通的阶段。所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沿海地区仍将更多地参与外循环的竞争,而中部地区可以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1、中部要做国内大循环的

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格局,是以出口导向为主,或者说是一个以外循环为主形成的发展格局。因此各地区间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就产生了必然的差异性,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获得了更快的发展速度。

在讨论中部地区发展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新发展格局结合起来。对中部地区而言,在上一轮以外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中,跟沿海地区相比是处于劣势的,包括产业的特征,要素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环境等,都不足以支撑跟沿海地区的竞争。

我国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从以外循环为主,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对中部地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的机会。

在新发展格局中,沿海地区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包括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继续引领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从国内大循环来讲,整个中部地区从地理空间、交通枢纽来看,就应该承担起一个轴的作用,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部地区这个能不能够担得起来,对于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同样关键,就跟人的腰一样,如果腰挺不起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也会受到拖累。

2、围绕枢纽定位规划中部的产业和市场格局

明确了国内大循环的定位之后,用哪些产业来支撑起的地位,就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事情。并不是说位置处在中部,就能天然承担起轴的作用。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竞争力支撑,中部地区就无法承担起轴的责任,也就没有利用好这个机会。其中最关键的三大产业,是先进制造业、消费类产业和现代农业。

首先中部地区要有最强大的制造,最先进的制造,来支撑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研究的是中部地区的制造和沿海地区的制造的差别。沿海地区在上一轮外循环格局中,所形成的产业、产业链,基本上是跟国际产品分工体系相衔接,所以沿海地区的产业非常清晰,比如电子等,在上一轮中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要再进一步升级,提高其在国际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因此沿海地区不会有太重的产业,而是会沿着优势轻型产业进一步升级。

中部的制造业形态,所起的功能跟沿海地区的不一样。中部地区需要有一些专业型的,具有支撑性的制造业,比如武汉的汽车、长沙的重工等等。《意见》也提到,中部地区要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

中部需要形成1-2个制造带,类似于美国五大湖区的钢铁城”“汽车城。武汉在近代以来都是一个制造城市,包括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制造城市之一。因此,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现代产业制造体系,有很好的推进基础。

第二是要打通国内大循环中消费的部分。中部地区的产业布局,要从投资主导型增长,转向以消费为主的产业,以满足内需市场的增长。这类产业在中部地区有很好的基础,如武汉、长沙、郑州,这些城市本身的民营经济就很有活力。中部地区未来的关键,在于保障、促进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因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是消费类产业最主要的发展阵地。民营经济的活力,也是市场活力的基础。

第三是农业,河南、湖北、湖南三个省还是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例如河南是小麦主产区,湖南、湖北是水稻主产区,因此中部地区还存担极其重要的粮食安全的责任。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对于未来中部地区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这就涉及中部地区的农业工业化的问题,农业需要变成一个现代产业,要有高回报,生产要素要升级,推动整个农业的产业革命。这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是提升作为粮仓的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对于国内大循环而言,关键是要实现市场通、要素通。中部地区在其中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政策层面可以考虑在中部设立全国性的市场中心、交易中心,来作为打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重要枢纽,促进全国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统一。

3、打破行政边界,形成联结更紧密的中部城市群

中部地区的发展,现在有很好的条件,就是区位、交通、人口和市场。它是交通枢纽,是连接南北的桥梁。中部也已经形成了一些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例如武汉、长沙、郑州等。现在的问题在于,整个中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不成群,不成圈。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还是在城市,城市仍然是创新、财富、产业最主要的发展空间。在全国的城市竞争中,会出现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而中部地区缺少一个领头城市,把整个中部带起来的,形成一个成长性很强的城市群。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中部几大省会城市仍然只是以省为单位来规划城市的发展。比如武汉,主要是湖北的经济中心,整个湖北的经济基本上集聚在武汉。长沙、郑州也是一样,人口、产业、消费都是以省为单位的聚集。每个城市的分量基本只体现在以省为半径的重要性。

其次,中部有三个全国性的交通枢纽,武汉、郑州、长沙都是交通枢纽,行政地位相差不大,但没有一个带动性很强的城市。原来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强的,现在郑州、长沙也慢慢发展起来,但城市之间没有形成联合,也没有有意识地从中部的空间来考虑它的战略和定位。

这些城市以省为单位,行政主导性很强。作为城市,它的辐射,它的带动,它的连接,都没有打破行政、打破省会,包括打破思维的桎梏。因此我们看到,中部省份在组建城市群的时候,仍然是以省为单位来构造的,比如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等。

十四五之后以都市圈为单位的城市发展,中部地区这种思路就会显得比较落后。像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西部的重庆和成都,也在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而中部地区以省会为单位的城市发展,未来会受限制。

因此在讨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候,行政要打破省界,真正形成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格局。中部六省应该加强联结,有意识地推进城市群的建立,在城市群的框架下确立各自的分工和协同。武汉可以作为一个领头,带动郑州、长沙两个省会城市,再把原先以省为单位构造的城市群串联起来,形成大的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这样中部就有了优势。

4、城乡融合应该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形态

由于发展条件的原因,中部地区的发展路径,跟沿海地区不一样。因此中部需要琢磨的一盘棋,就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可能是未来中部地区很重要的一个形态。

城乡融合意味着不能只有城市,没有乡村。中部六个省份,如果最后人口、经济、财富都集中在几个省会城市,而乡村完全死掉、衰败的话,是要出大问题的。《意见》也提到了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提出了到2025年,中部地区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

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的同时,乡村也发展得非常好。这与沿海地区的发展机会有关。在上一轮外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下,机会主要集中在沿海,因此很多沿海乡村也跟着工业化了,成为分享发展红利的一分子。现在到沿海地区去看,没有明显的城市高度繁荣、乡村衰败的情况。

中部地区要避免未来只有几个省会城市,其他的县级城市和乡镇都衰败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产业应该布局在城市以外的地区,也应该形成一些城市以外的产业发展区域。

县城的发展,要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场域。此外就是城和乡之间的连接,在完全农村地区和完全城市化地区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城乡连续体,所有人类社区都置在连续体的某个点上。乡村适度的集聚和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的要素对流,才能形成城和乡之间相对比较平衡的状态。

总结而言,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承担起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消费、市场的的作用。围绕这一定位,中部需要重点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中部地区要用什么样的产业,来支撑其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地位;二是从经济进程来讲,未来整个空间的竞争是以城市群为主的竞争,中部地区如何形成城市能级,打破现有的以省会为主的城市形态,形成一个更大的城市群;三是如何实现城乡融合,避免出现资源过度集中于部分城市,而乡村趋于衰败的情况。这三大块如果能做好,中部高质量发展就有希望。

本文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

 

文章来源:爱思想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8262.html

原文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8-11

特别声明:经济观察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评论》编辑部的立场和观点。本刊官方网站经济观察栏目所转载的文章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扩大宣传和增进交流。若有相关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要求撤稿,请告知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