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发展经济学
马亮:优化营商环境要注意“魔鬼性细节”
发布时间:2018-12-19 16:49:44

 摘要:营商环境改善需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为地方实验和创新提供激励和空间,也要强化中央层面的协调力度。

原文发表日期:2018-11-11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落实。文件指出“我国营商环境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突出问题”,“目前亟需以市场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围绕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

当前企业经营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无论是国际贸易局势动荡还是国内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大,都使企业生存与发展遭遇难题。在经济景气和环境宽松的时期,营商环境固然重要,但越是在企业经营困难时期,营商环境对企业存亡就越是至关重要。如果营商环境得不到实质性改善,甚至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就会成为扼杀企业生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营商环境改善进入攻坚期和关口期,改革可谓不进则退,所以必须加快改革进程并确保取得改革成效。在营商环境方面,国务院提出了具体的行动部署,而在评价、激励和对标方面仍然有必要再次强调,实现营商环境改善的三管齐下。

首先,改善营商环境的前提是诊断和评价,即明确营商环境的整体水平如何,以及哪些地区、领域和环节存在“堵点”和“痛点”。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在牵头研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参考世界银行报告的基础上,开发了符合中国现实的一套评价方案。对各地区和各部门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明晰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对于指导营商环境改善有指导意义。

但是,目前仍要避免自上而下的考核督查导致营商环境评价的扭曲和异化,尽可能发挥第三方评价的独立观察作用。如果政府部门都有一套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或“仪表盘”,可以及时诊断和对标,那么就可以大幅扩展营商环境的改善空间。

其次,需要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足够多的激励,使营商环境改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营商环境改善牵扯多级、多部门和多领域的规则调整,很多环节的突破难免有冒险和犯错的可能。如果不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容错、纠错的空间,那么就很难激发营商环境的改善动力。

“细节是魔鬼。”营商环境中的“堵点”和“痛点”往往都隐藏在具体环节,需要调动基层部门的能动性,使它们有意愿和勇气去疏通和打通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要加强对标管理,使各地各部门都能对标营商环境的最佳实践并推动其持续改善。我们看到不少地区和部门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并极大地便利了企业在注册登记、融资、贸易、研发等环节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实践,却没有在其他地区和部门广泛应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最佳实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炼和传播,另一方面是其他地区和部门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效法。

由此可见,营商环境改善需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为地方实验和创新提供激励和空间,也要强化中央层面的协调力度。这方面要借鉴“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商事制度改革的做法,加强地方经验总结和中央顶层设计,使行之有效且有普遍价值的最佳实践可以在全国推广。比如,可以拟定营商环境的标准体系、路线图和时间表,使各地政府部门可以不折不扣地优化营商环境。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

详见:https://pl.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49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