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日期:2017-10-18
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力,“三农问题”多年来都是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日益展现,但在城镇化、工业化和金融化背景下,新旧观念更替,传统现代冲突,需要“五位一体”深入剖析,坚守和摒弃并进,为动能转换提供新路径。
经济上,处理好“货币化”与“互助式”矛盾。随着年轻劳动力学历提升,眼界不断开阔,以及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乡村发展机遇开始显现,吸引有头脑、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型劳动力逐渐回归。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大潮,冲散了区域、城乡和群体隔阂,新型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兴起,优质农牧产品价值凸显,定价机制重新塑造,“货币化”带来的致富效应显著。但是,行为交易化、交易价格化,侵蚀农耕文明“血缘和信任”根基,相互帮扶、共同协作等优良传统受到挑战,当遇到重大工程和自然灾害,难以凝聚合力共同应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乡情为纽带,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致富能手”带动普通农户,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抱团闯市场,形成共同富裕和良性发展长效机制。
政治上,处理好“民主化”与“集中化”矛盾。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制度的重要根基,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村民自治”(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途径,通过民主协商、精准议事,切实解决了百姓的“家务事”和“硬骨头”。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时滞和不顺畅,有些村民民主议事参与度不高,对商议过程和结果缺乏监督手段,难以保障基层民主制度闭环运转。另一方面,相比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广大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资讯传递受限,重大政策推进和疑难问题解决,需要适度向“行家里手”倾斜,保障科学决策并兼顾民众偏好,成为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俯下身子听,撸起袖子干”,洞悉“军情”才能精准发力,运用信息化利器,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建设信息反馈回路,构建“政令下传”和“民意上达”双轨并行体系。
文化上,处理好“多元化”与“传统化”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活力迸发,带动文化消费多元化增长,尤其是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加速了文化无国界传播:广场舞受到中老年人欢迎,欧美大片和追星盛行于“候鸟型”年轻劳动力,嘻哈和游戏在学生中受追捧。在多元化消费增长的同时,传统节日“仪式感”越来越淡,春节、清明、端午及中秋等传统重大节日,习俗的“味道”被冲淡,仅剩花钱消费的“皮囊”。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热度越来越高,仪式愈发隆重。“唤起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重新挖掘传统习俗,深度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之花绽放现代硕果,继续引领发展方向。
社会上,处理好“挑重担”与“东南飞”矛盾。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是民生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基层任务更加繁重,矛盾叠加更加棘手,需要高超的处理艺术。但是,基层干部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懂技术、善经营、能引资的专业人才缺乏,面对复杂的发展局面、紧迫的改革任务,农村基层能否彻底领会中央改革精神,能否及时组织有效力量贯彻执行,能否确保各项举措不打折扣,都是需要认真应对的严峻命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质量关乎改革进展程度。当前形势下,亟需完善农村干部培养体系,提高工资待遇,完善保障机制,大力推进队伍年轻化,着力加强“引资金”和“引技术”能力,为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生态上,处理好“促发展”与“保生态”矛盾。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极大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近些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多种类型村镇企业逐渐成长。但是,受资金实力和治理能力制约,村镇企业发展瓶颈明显,粗放式发展、家族式管理、走过场式环保,形成“边发展边污染”、“先污染后治理/不治理”路径依赖,背离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努力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序导入转移产业,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带动创业和就业,实现增产增收。
文章来源:财新网;原文链接:http://opinion.caixin.com/2017-10-18/101157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