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发展经济学
湘林:“包容性增长”就是要使人更有尊严
发布时间:2017-09-11 15:55:14

摘要:包容性增长核心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就业、“双创”、扶贫等,都是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实践”。

原文发表日期:2017.06.28

 

“现在,在中国偏远山区里的农民,他们的特色农产品也能够在一两天之内通过网购、快递,迅速进入中国的大城市,价格是在当地销售的若干倍。”

627日,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李克强总理用这个例子,来阐述如下观点:如果充分把机遇提供给所有人,只要他们有能力而且愿意创造,他们获得的就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李克强表示,要推动包容性增长,就是增强社会公平性,就是实现可持续增长,新工业革命给包容性增长有更大的可能性,给各方带来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 

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纳米科技、量子计算等各种高科技方面的革命。其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有可能出现“技术凌弱”的现象。“技术凌弱”,即新技术的优势会加剧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强弱、贫富关系,优势向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和人群聚集。 

“增强社会公平性”等包容性增长的主张,是一剂医治唯技术论的良药。包容性增长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原始意义是“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

包容性增长核心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就业、“双创”、扶贫等,都是包容性增长的“中国实践”。

互联网时代,包容性增长能够让底层人分享“新技术”的美好。 无论“草根”还是精英,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双创”还拓宽了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快递网点,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也创造了新生活,还缩小了城乡差距。正如李克强所说:“中国包容性的增长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地更好,更有尊严,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

过去几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这四年来新增城镇就业5000多万人,所以国际权威机构在进行多项经济指标评估当中,把中国的就业表现列在世界各国的第一位。

针对国际公共治理中存在“大国恒强,小国恒弱”等问题,包容性增长逐步增加了更丰富的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惟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这是行为科学创始人梅奥在代表作《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援引一位澳大利亚医生的言论。他认为,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

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将创造更多的物质和财富,但所创造的利益和财富能否惠及各方,让人民共享?如何让社会更协调和平衡?这个“人类之问”“梅奥之问”,如今可用“包容性增长”来作答。而“让更多的人、企业、国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实现普惠的发展”,这既是未来愿景,也是行动路径,更是201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留给人们的巨大财富。

因此,有理由相信,当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包容性增长”进行中国式“金镶玉”后,必将在“普惠”的名义下增进人类福祉,并让更多的底层人分享“新技术”的美好。或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改写成“第四次工业文明”,这才是人类探索新技术进步的终极价值目标。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

详见:http://pl.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25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