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发展经济学
刘晓忠:“刀刃向内”,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7-09-11 15:54:02

摘要:接下来需要的是构建防护型保障和透明性担保等制度支持体系,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而非用权力之手指导科技发展的航向。

原文发表日期:2017.06.2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举行了一场“科学讲堂”,邀请中科院院士白春礼、潘云鹤、潘建伟和周琪等围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总体态势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基因编辑等专题,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各部门和部分央企负责人等做讲解。

当前新的科技变革正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状态,各种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决策层邀请科学家“科普”,不单是体现国务院对科技的高度关注,最主要的立足点是,更有效地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特征,推动体制机制变革,探索出一个更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放管服”改革,以便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性制度框架体系。

李克强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科研领域和高等院校也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革命,再痛也要动刀。此语点出了这场“科技讲堂”的核心要义。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业已揭示,经济增长的秘密、利息的起源,都来自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更需要科技变革的支撑;换言之,当下的科技变革,为中国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科技发展是在不确定性中探索“未知”的奇妙之旅。当前科技变革以跨学科融汇为基础,探索不是寻找规律实现趋同和归一的改造,而是尊重个体特性和个体身上承载的分散知识,为独特个体间的合作博弈营造可信、可行的场景,如量子信息、基因编辑等。为此,决策层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状况,是为了更好地为科技进步提供支持型的制度性框架,坚决遏制了解是为了指导科技进步的思维俗窠,避免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决策错配风险。

这就需要我们尊重科技发展的规律,厘清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构建一个基于防护型保障和透明性担保的制度性框架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科技发展。

首先,要为科技变革提供一套防护型保障体系,就是要为科技发展提供一个能试错容错的制度环境,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人员提供一套激励相容的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报酬,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自由度,改变过去那种科研经费的获取论资排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基于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可信性合理分配科研资源,缓解资历浅但创新能力高的人才分享不到科研经费的问题。同时,将科研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智本领域,而非所谓的科研固定资产,实现科研经费支持由补砖头转向补人头。

其次,需要搭建一个基于信任和共识的科研项目市场交易机制和环境,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为科技变革提供一套透明性担保体系。缺乏一个基于信任和共识的透明性担保体系,科研投入的分配就容易就很容易滑落回论资排辈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因为尽管论资排辈的科研资源分配存在种种弊端,但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活动的信任问题,要打破论资排辈的分配方式,就需要一个公开、透明的科研项目筛选流程,通过同行评议、科研项目的可行性等,为科研项目的遴选提供公开、透明的信任和共识机制,实现基于项目而非人的科研资源分配机制。

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保护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成果,推动科研人员的成果智本化,并为可以商业化的科研成果提供有效的孵化服务体系。

此外,探寻和完善智本与资本合作的新路径和方式。当前智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一直依附于资本之下,尽管很多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方式,为智本进行远期定价,但智本的定价并不独立,智本依然未能获得与资本对等的地位,这客观上牵制了智本效用的有效发挥,而且在法律上智本也无法作为一种对价进行公司注册,公司依然是一种资合组织。

通过培育智本市场,基于智本的未来现金流贴现等培育智本的独立定价,推动智本作为一种资源可以直接用于公司注册,将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发展;毕竟,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SNA2008)已经将知识产权和科研投入作为资本,而非费用计入GDP核算,智本作为一种与资本对等的资源之权利理应得到满足。

总之,当前中央决策层对科技的重视,正在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正确的选择,接下来需要的是构建防护型保障和透明性担保等制度支持体系,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而非用权力之手指导科技发展的航向。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

详见:http://pl.ifeng.com/opinion/zhengnengliang/25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