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段进军,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新加坡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创新能力是需要长期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为此,要充分认识国内外宏观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到了“新常态”的全新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新阶段社会发展和创新的规律,以“超常态”面对“新常态”,树立全新的发展和创新理念,以“六个超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超越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化思维,树立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后工业化思维
目前,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路径依赖的惯性仍然对大众的发展观影响很深,典型表现就是一种狭隘的工业化思维。工业化思维是一种标准化、大批量、大众化、同质化的思维,而不是一种小众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思维。后工业化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人们的需求更多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倾向,这种转变将倒逼刚性产业结构,使传统的“订单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必须要主动适应这样的阶段性变化,实现“订单经济”向“定制经济”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柔性化和弹性化。
二、超越单纯的技术创新思维,树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三螺旋”综合创新思维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创新的认识存在着一种偏颇,那就是过于重视技术创新思维。只重视高科技的技术创新,忽视制度创新,更不重视基于市场需求的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仅仅将创新理解为单纯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工程师思维。这种对创新的狭隘理解在各地发展过程中都是存在的。事实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三螺旋”,共同作用带动产业的高端化和创新化。
三、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和实体空间思维,加快新型的知识空间、网络空间、众创空间等建设
进入创新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要强调创新要素的集聚性,创新要素更多地表现出非物质性。因此,要高度重视“知识空间”“众创空间”和“网络空间”等新型空间的建设,这些新型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互动性是产生交流、想法、创新最重要的土壤。创新载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创新的内容性,一些地区在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只重视创新的硬件载体建设,而忽视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因此,不利于创新发展。
四、超越传统“存量经济”的发展理念,树立新型“流量经济”发展理念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网络经济的进步,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得到空前的加快,全球空间被形象地称之为“流的空间”。在这个网络经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全球“节点城市”的地位也得到空前的提升。“节点城市”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有形“流”的节点,而且应该成为虚拟网络空间中信息流和思想流的节点,更准确地讲,应该成为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耦合节点。也只有这样,大量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才能有效地推动现有制造业“存量经济”的战略转型。以“流量经济”去改变制造业的“存量经济”,加快推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超越于传统线性纵向的产业链思维,建立非线性横向的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
美国硅谷和美国128号公路两端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对比可以看出,硅谷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化分工与合作关系,但128号公路两端企业却呈现一种垂直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分工与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呈现典型的科层结构。事实证明,美国硅谷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远超128号公路两端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必须超越传统线性纵向的产业链思维,建立非线性横向的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
六、超越单纯的创新要素向空间的集聚,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很多开发区中,创新基本要件都已具备,但仍然无法形成一个系统。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创新,让这些要件构成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这是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无论是在对美国硅谷还是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中,我们都发现创新是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单一的创新要素集聚和堆砌并不能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要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由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变为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环境就像一个贝壳,有了一个好的贝壳,一粒微尘都可以培养成一颗美丽的珍珠。
文章来源:光明网
详见:http://theory.gmw.cn/2017-01/13/content_23471165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