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社会分层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优化社会分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首先根据相关理论对社会分层和流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收入分配的视角,提出了优化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分层健康有序流动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收入分配;社会分层;流动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社会分层研究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论题, 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都曾涉及这一论题并提出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大量的社会学家专门从事社会分层研究,因此,长期以来,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成果极为繁多,理论层出不穷,并产生了许多分支研究领域。 最近的几十年里,社会分层领域中的两大主流理论流派———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都被其追随者加以重新建构和重新解释,这导致了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上半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高潮。目前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分层过程分析。 社会分层过程分析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分层机制分析, 它主要是研究这样一些 问题:人 们 是 如 何 被 分 配 到社 会 分 层 系 统 的 某 个位置上的? 有哪些因素影响到这一过程? 是先赋性因素还是获致性因素在发挥决定性作用? 或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和社会制度因素还是个体特征在起决定作用?根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某一社会是更加平等或不平等,是更加开放或封闭。 社会分层过程分析产生了分层研究中的两个最重要的专题研究领域:社会流动分析和地位获得研究。
传统的社会流动分析通常是采用流动交互表来进行,它把个人的阶级出身(用父亲的职业来代表)与最终地位(用个人职业地位来代表)进行交互分类, 比较不同出身的人进入不同的阶级或职业类别的机会比率(如结构流动率、相对流动率、上升流动率和下降流动率等)。 这类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估计阶级地位的继承程度、阶级之间的距离(差距有多大)以及阶级是由哪些职业构成的,并由此判断一个社会的机会分配模式和结构的开放 程 度(Sorensen and Grusky,1996; Biblarz and Raftery,1993; Hout,1988;Featherman and Hauser,1978 )。 最近,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地位的流动研究(收入变化研究)。 以往有关收入变化的研究主要由经济学家来做,但近年来,社会学家开始越来越关注这方面的问题(Gorcoran andAdams,1997;Gottschalk,1997;DiPreteand Mcmanus,1996 )。关于经济地位流动研究得出了正面和负面两种不同的结论。 在社会分层过程研究领域,新结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主流性的理论取向。国外学者对中国 社会流动的分析大多受这一理论取向的影响。 新结构主义分层理论最初源于彼特·布劳和奥蒂斯·达德利·邓肯(1967)等,他们采用路径 分析方法对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分析。 新结构主义理论家认为, 地位获得模型只考虑了个人层次的特征因素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结构因素对分层过程的影响(Sorensen and Kalleberg,1981),他们的看法是, 只有充分认识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才能真正理解当代社会分层的主要机制。 新结构主义 者 从 制 度经 济 学 家(Piore,1975; Doeringer andPiore,1971; Averitt,1968; Smith,1990 )那里 吸 收了“二元经济”(dual economy )、“市场分割”(marketsegmentation)和“内部 劳 动 力 市 场” (intenal labormarket )等概念并加以重新构造,用以社会分层的结构 分析(Kalleberg and Sorensen,1979; Hauser,1980 )。 他们认为, 社会分层系统是由不同的、作用大小不一的分层过程所组成, 而不是由一个适用于全社会范围的单一过程来进行分层,因为市场不是统一的而是被各种制度规则所分割。 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和企业机构中 “存在着不同的就业类型、 不平等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以及不同的职业提升阶梯”,有着同样特征的个人——如同样的教育水平、训练资历、心理素质、工作努力程度等,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中往往获得不同程度的奖酬回报,这就是由于结构分割因素所造成的。这类研究特别注重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组织的分析(DiPreteet al.,1997; Fligstein and Byrkjeflot,1996;Kerckhoff,1996; Brinton, Lee, and Parish,1995;Baron and Bielby 1980,1984 ),通过这种 分析来考查各种制度安对社会流动 (通常是工作流动)、个人地位获得和分层后果的影响。
对于当前社 会分层研究 的现状和理 论取向,Grusky (2001 )做了最新和最全面的介绍及总结。Kerbo (2000 )、Rothman (1999 )、Rossides( 1996 )等著作对 此也有系统介绍。 另外,埃里克·沃林·赖特撰写的 《阶级观点: 阶级分析的比 较研究》(Wright,1997,新马克思主义观点)、约翰·豪尔的《改写阶级》(Hall,1997,新韦伯主义和制度主义观点)、简·帕克尔斯基和马尔科姆·沃特的 《阶级的死 亡》(Pakulski and Water,1996, 后现 代 主 义 观点) 等著作也从某一角度介绍了近期分层理论的进展和争论。 有关后社会主义国家 的社会分层研究,有些中文文献作过专门介绍(孙立平,1995;孙立平,1996 ;边燕杰,2002 ;何晓斌,2002 )。
二、中国社会分层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 年按照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包括低收入组、中等偏下组、中等组、中等偏上组、高收入组五个等次,可支配收入从最低 11434 元到 56389 元不等。 应该说,对城镇居民收入进行细分, 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城镇居民收入情况,也能使人一目了然,全面了解和掌握居民收入概况。从收入划分也可以看出社会分层的存在,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以及个人能力、文化素质、从事工作存在的差异,其收入肯定有差别。这种分组方法是按照收入进行分析。 总结来看,我国社会分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十阶层理论。 这个理论是依据不同工作种类进行分层的, 以前传统所说的三百六十个行业,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使得很多新的工种出现。 这个理论的分层式按照大类划分为十类,包括政府管理层和一般办事阶层、 企业所有者阶层和个体经营者阶层、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 最后是无业人员等。 当然,这种分类是依据中国传统的行业划分,并不能体现一个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第二种方法是社会断裂理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旧的制度和观念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及社会变化,这就产生了社会断裂。社会断裂表现为官民断裂、穷人富人断裂和社会价值断裂, 还包括城乡二元断裂,不同群体、阶层、利益集团的冲突表面化、极端化和白热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收入的增长还能减缓这种社会断裂,当经济增速降低时,这种社会断裂就会明显化。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必须认清包含的社会断裂问题, 并且采取行动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
第三种理论是“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 这种分类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地位,按照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界定每一阶层所占的比例, 这种分类和金字塔结构分类相类似,但是程度上更加极端。 金字塔结构中各阶层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或者减少,但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中,大部分人属于社会的低端,而且比例差不多,只有极少数人位于丁字的“一横”,农民所占比例超过 60%,收入非常低,社会地位也最低。 而且这种分类下无法自动实现向金字塔结构的转化, 这主要是由于各阶层流动需要机会均等和政府为实现机会均等所采取的公共政策,但是传统上机会锁定使得社会分层流动性较差。 当然目前提出的“中国梦”为这一变动提供了可能,这还需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打击腐败和就业歧视等。
第四种理论是“四个利益集团”的观点。 该理论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 部分是先富起来了, 一部分利用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不完善钻漏洞,或者采取不正当方式,当然更多的人利用改革开放的利好政策,包括出口部分的相关要素等,这些人都分别先富起来,形成了特殊获益者集团、普通获益者群体,但是还有部分人由于政策导致受损, 另外还有部分底层人员受改革红利的影响较小。当前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对固有利益进行改革, 这会受到特殊获益者群体和普通获益者群体的阻碍, 目前进行的改革就是尽量降低阻碍程度,使更多人收益。
不论哪一种分类,都涉及到各阶层所占资源,其中收入是最主要的资源,按照收入进行划分能较好地认识我国社会分层。 因此,调节收入分配成为我国社会分层流动最好的解决方式。
三、中国社会分层流动模式——基于收入分配的角度
保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成功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
(一)通过新型城镇化解决城乡二元化
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农村教育经费不足、设施不齐、师资不强等;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占总人口 56%的农村人口享有公共卫生资源有限, 而且普遍存在农村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不均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社会救济缺口大;城乡基本公共设施在投资渠道、投资规模、内容范围、质量标准等方面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根本解决,否则城乡一体化就没有根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三个“1 亿”目标,即:到 2020 年,要解决约 1 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 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约 1 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在进行新型城镇化进程过程中,逐步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户籍限制,完善统一的“居住证”制度。 将城镇化的重点放在消解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 整体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上来, 较大幅度地改善和提升外来常住人口和本地农村人口、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劳动报酬、住房、子女教育的水平,新型城镇化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和常住异地务工人员才不是一句空话。
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 教育、科技、医 疗、文化等薄弱领域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加快建立完善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和村民生活保障机制,有效解决新民居供暖、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实际问题。要让农民住得起、住得好。 要将住房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延伸。 现阶段可参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政策, 由政府采取对贫困农民发放建房补贴的形式, 减轻他们因建房所造成的沉重负担。补贴的方式可以是现金支付,也可以是建材实物补贴,或是将两种方式相结合,使补贴的资金和物资真正用于农民改善居住条件。 积极消除因户籍差别所导致的城乡间壁垒、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要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推动落实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政策,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为目标,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就业、土地、社会管理等制度改革,为建立和谐城乡关系提供制度保证。
(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初次分配领域的要素分配随着一个国家从中低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过程中,劳动者占比是先下降,然后回升,呈一个初步的 U 型特征;二次分配领域,用基尼系数表示是一个倒 U 型的,在这个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做好二次分配。 纵观国际上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出生到死亡,国家提供一系列社会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中低收入者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为他们提供保障生活的“安全阀”,
可以调节收入水平,降低贫富差距,人人可以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国民热爱国家的一个重要理由。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都不完善, 表现在保障体系不全、保障范围不高、保障程度较低,比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农民的各种保障,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保障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减少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增长。那么, 通过进一步保障工人的收入,保护工人尽可能少受这种风险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的保障体系,减少收入的不平等,能够进一步帮助我们扩大内需,进而推动增长。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碎片化、覆盖不到位、人群待遇差距大”以及“不公平、低效率、持续性差”等问题,社会保障多头管理以及信息不联网、信息数据质量差等问题,还存在制度分割与促进公平的矛盾、高费率与低保障的矛盾、提升统筹128层次与地方利益的矛盾以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这些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需要进行统筹兼顾,因此,社会保障改革首先需要顶层设计,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重构制度体系,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次应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政府应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同时借助市场机制提高社会保险的制度吸引力,实现多缴多得。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建立统一的保障制度,而不是现在分为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不同的保障体系, 企业已经实现了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一步应该使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企业相一致,在此过程中,不是降低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的保障水平,而是应该把企业的社会保障水平提上去, 这就需要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财政支持, 在这方面可以考虑国有资本的推出补充社会保障水平, 这种改革就会降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强大阻力。
(三)打破垄断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缩小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
目 前 行 业 之 间 和 行 业 内 部 收 入 差 距 非 常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最高,平均年薪达到 57 万元,是我国 平均年收入的 10 多倍, 较低的是一般 制造业和物 流业等,平均年薪为 3 万多元。 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金融行业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垄断优势明显,薪酬水平最高,像其它由于行政垄断的行业薪酬水平也非常高,比如通讯、石化等行业。而且我们还看到,即使平均薪酬最高的金融行业,其内部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薪酬最高的高管年收入可以达到 1000 多万元,高管和基层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甚至达到近 100 倍。 这种收入差距是由于行业竞争不充分原因导致的, 部分行业利用垄断地位,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而
部分低收入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落后。
要改变这种局面, 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进行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使得企业可以自由进出某些行业,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这样就可以提高竞争水平,打破垄断,从而实现降低行业间收入差距的目的。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第一步, 未来可以进行程度更大的改革,使得所有市场主体自由竞争。 短期来说还需要政府财政政策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程度,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时在税收结构进行调整, 通过税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对低收入行业减税,对低收入者的所得降低征税或免征等等。
(四)收入分配改革
“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 要通过改革,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对中低收入者减税,控制高收入,并消除社会保障上的待遇差异,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效发挥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失衡的作用。 一方面建立动态调整的累进个税征收制度,根 据 社 会 人 均 收 入 水 平 定 期 更 新 个 税 起 征 点 水平;另一方面,严厉打击虚拟经济领域的过度投机行为,比如说针对多套房地产持有环节征收房产税等。
用好税收调节这把“利器”。 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推进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建设,完善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依法做到应收尽收;改革完善房地产税、资源税、消费税等,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使这些税种体现“富人”多交税的取向,以税收调节实现财富的“二次分配”。
(五)完善公平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 改进完善公平机制建设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造更多的竞争型资源共享平台,在教育、干部任用、就业、商业经营、企业运作、资金共享等体制上,可以开拓的这类平台还有广阔的空间;第二,拓宽人们进入竞争平台的渠道,制度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纳入更多的参与者,让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社会群体都有进入平台的机会;第三,改革现有体制,消除或逐步消除人们参与竞争的制度障碍,比如户籍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李强.中国在社会分层结构方面的四个试验[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3).
[2] 李裕平. 中国与美国社会分层比较分析——以陆学艺和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分层法为例[ 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 李西泽,崔丽娜.当代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应对初探[ J].学术探索,2013,(1).
[4] 伦斯基(Lenski,G.E.).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 ].关信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 刘欣.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 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详见: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upload/2014/12/d2014121614464774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