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发展经济学
南桥:中企全球化离不开出色的本地化
发布时间:2015-01-19 08:42:02

 

作者简介:作者系旅美教育工作者。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很多中国产品在大踏步走向国际舞台。阿里巴巴上市引起的国际影响自不待言,微信等软件产品也开始进入国外寻常百姓手机之中。2014年的美国信息化系统年会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展商中有几家中国公司,包括一家北京生产教学摄像设备的公司。2014年11月,我在中东看到了华为手机的广告。中国的高铁也在试图打入其他国家。中国正面临“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型。企业走向全球的一个关键成功要素,是对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深切了解。出色的翻译,是实现高效跨文化沟通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近日我们看到有报道称,2012年底的一个北欧高铁项目,有中国企业参与竞标,本来已胜券在握,结果在招标中却因翻译错误功败垂成。标书翻译水平不佳,比如把刮雨器翻译成了抹布。有媒体评论,因为这点“小事”,导致中国企业“阴沟里翻船”,是很可惜的事。
我很难认同这是小事的说法。在国际交往中,翻译的准确到位,从来都不是小事。历史上翻译是闯过大祸的。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曾称,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政权“必将从历史的书页上消失”,相当于中文中说的“必将被历史的潮流抛弃”,结果被翻译成了内贾德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引起了轩然大波。1945年,美国在《波茨坦公告》中要求日本投降,日本首相铃木的回应中称对此呼吁“黙殺”。此词模棱两可,属外交辞令,有“不予评论”也有“拒绝”的意思,有史学家称日本当时是在等苏联的回复,但是美联社、路透社都选择了“拒绝”的译法,结果美国认为日本这是傲慢拒绝,于是在8月6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随着商务交往的频繁,高效翻译重要性日渐凸显。那种视语言为“工具”和“载体”的简单思维应该在企业全球化战略中被抛弃。欧美很多企业,早早就因为现实中吃过的亏,意识到了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各自改进了自己的本地化策略。
百事可乐当初进入中国,广告语是“brings you backto life”,本意是让你重现活力,但在翻译成其他文字的时候,却被五花八门地翻译成“死里复活”、“祖先从坟墓里出来”等等。肯德基的口号W e do chicken right,也被翻译成“我们做鸡是对的”等让人啼笑皆非的说法。
这些或许只是闹笑话,无关大局,但有些错误却让人笑不起来:1980年,佛罗里达一家医院来了一个西裔病人威利·拉米瑞兹(Willie Ram irez),入院时处在昏迷状态,家人描述他是intoxicado,意思是中毒,但是现场不称职的翻译将其和“intoxicated”(迷幻、醉倒)混淆起来,医生误以为这是过度使用毒品引起的昏迷,这一诊断和治疗的延误,最终导致病人四肢瘫痪,医院为此支付了7100万美元的天价赔偿。这一翻译错误,被视为世上最昂贵的错误之一。2009年,汇丰银行的口号“Assume Nothing”在英文中颇为常用,是正面、积极的态度,意思是考虑到客户背景的多元,银行不先入为主地作任何预设,翻译成其他语言之后,则被译成包括“什么都不做”在内的各种负面说法。汇丰后来花了1000万美元开展公关活动,消除该说法错误翻译的影响。
有诸多这样沟通失误的案例在先,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本地化”(localization)队伍或外包机构。本地化大于翻译,它除了文字的翻译之外,也在权衡相关文宣在其他国家怎样表现合适,怎样最有效。就好比给孩子取名字,也得考虑孩子所在地方言中叫出来合适不合适。有些普通话里很好听的名字,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里就容易引起误会。很多宣传用语,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除了少数科技用语之外,翻译过程中,源文字和目标文字在语义上很难百分之百重合,精巧的翻译处理能给原来的宣传加分,比如“可口可乐”的中文翻译。处理不当,宣传就会索然无味甚至帮倒忙。因此,一些企业不惜重金请语言专家帮他们进行文字、文化上的把关。因为这种幕后的本地化工作,而今财富500强企业中跨文化事故越来越少,而在新语境中浑然天成的文宣越来越多。人们不知不觉消费这种本地化的天衣无缝的成果,却不知这些企业背后所做的一些工作。
我希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中,也把全球化的跨文化沟通尽快提上日程。这方面为了省点小钱,去用平庸译者甚至机器翻译,谁知道下次会不会把抹布翻译成刮雨器。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转载自《南方都市报》
详见:http://news.ifeng.com/a/20150101/4284382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