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发展经济学
张聪:浅析当代中国农村阶层分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03-13 10:16:51

 

作者简介:张聪,1985年生,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所有制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无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尝试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做出一些分析,试图为农村的政治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农民在职业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各不相同,从而获得的资源也不相同。陆学艺等学者按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将农民划分为七个阶层。
一是农业劳动者阶层,由承包集体耕地或者以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民所组成。这个阶层的全部或大部分人依靠农业生产取得生活来源,是当代中国大部分农村的主体劳动者。他们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占有的生产资料人均规模较小,以分散经营为主,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这一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相符。
二是农民工阶层。他们的户口仍然是农民,有承包地,他们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但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
三是雇工阶层。这是现阶段农村的工人阶级阶层,他们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其收入一般比农民工略高,但社会地位一般比农民工低,他们占有的经济、政治资源非常有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权阶层。
四是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是在农村从事教育、科技、医药、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知识分子。他们绝大部分属于回乡知识青年,在失去走出农村的机会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农民但又脱离不了农村和农业户的道路。
五是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即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占有一定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农民。这个阶层的成员思想极其活跃,他们对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整体而言,这一阶层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影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即企业生产资料私有化的自主经营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文化水平较高,且有一定的政治要求。
七是农村管理者阶层,即乡村两级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在不同地区因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是农村发展的领导力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行使行政职能,又代表农民的利益,维护社区权益。
二、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的影响
(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各阶层的利益需求不同,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分化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在农村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角色,这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利益很难完全被满足。
笔者认为,当前农民表达愿望与需求的渠道还不够通畅,一些地方的农村管理者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工作中往往采取极端和暴力的措施,实行家长制、独裁制的管理方法,从而严重损害了其他农村阶层的利益,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和各阶层、群体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的不满,并因此影响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农村人流失,整体素质下降,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人口不断增加,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不断加大,从而使大量的农村人才流向了城镇。与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如今的农村人口正在日渐减少。一方面,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仅仅在农忙或过春节时才大规模返回家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外地定居,甚至有不少选择举家搬迁。这些状况造成了当前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开始呈现出老龄化和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这对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极为不利。
笔者认为,解决农村人口流失的最佳途径是大力发展县、乡、村三级社会经济,通过政策的完善、资金的支持和人才的流动,使乡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缩小城乡经济的差距,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劳动者投身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
(三)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农村弱势群体利益受损,阻碍了农村社会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阶层中,大多数是比较弱势的群体,这一现象直接表现在收入的分配上。例如,在农村,劳动组织者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很大,一部分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常常是农业劳动者、农民工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当收入较高的群体占有了绝大多数生产资料时,他们在税收、土地承包等方面就拥有了相当的权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同时这些不良现象对农村社会的法制化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要解决农村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受损问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扶贫帮困,尽量使弱势群体在经济上自主独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第二,建立乡村法律援助服务机构,例如农村治保组织、乡镇法律服务所、基层法院派出泪L构等,从而使弱势群体在利益受损时能及时找到相应的组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的积极影响
传统思想认为,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社会异质性的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还包括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按照这一定义,社会分化应该是一个负面效应,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但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人员流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就是以土地为生的人群的聚居地,绝大多数农民一旦出生在农村,从此就终生定居在此,并且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仅仅是其居住的村子及其附近的土地。在这种状况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状况逐渐被打破。首先是农村与城镇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农村的社会阶层分化使得一部分农民移居到了城市。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人口之间的流动,而且是物品、思想、信息、观念等的交流,正是这种动态的交流过程,大大加快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农村与农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往往是分化后的农民的经济状况要略好于尚未分化的农民。这种现象无疑对全体农村阶层有一种示范作用。
(二)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增强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是比较封闭、保守的,绝大多数的农民终口“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要是有一口饭吃,能活得卜去就满足了,农民对政治的积极性一般是不高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发展,分化出了各个阶层,从此各阶层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动力主要分为两种,即经济动力和非经济动力。在经济动力层面,各阶层为了“利益”与“竞争”,开始逐渐注重政治参与的程度。“利益”既包括集体利益也包括个人利益,“竞争”则可以理解为农民、集体、国家三个方面的竞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集体、国家三者之间存在经济性的利益冲突,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更多地参与政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会比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高。在非经济动力层面,由于受公民意识和政治权利的驱使,农村社会各阶层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政治中来,虽然各个地方参与的程度受阶层结构不同的影响,差距很大,但其依然增强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分化的过程中,以往农村的“家长制”、“宗族制”的管理方法被打破,农村社会从此告别了人治,走向了法治,整个农村社会从一个高度封闭的静态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动态社会。
四、结语
中国农村的社会阶层分化,是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利益得失的复杂问题。在分化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分化难免会使一些人陷入窘境,但一般来说,社会分化的高潮时期,又总会为有心人留许许多多的发展机会。我们必须超越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局限,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上来分析这些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社会阶层分化。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转载自《淮海工学院学报》
详见: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Report/201402/t20140220_188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