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产业组织
吴学安:产业升级才能解决倒奶杀牛困局
发布时间:2016-07-14 08:27:17

近年来,我国奶业加快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进口低价乳制品冲击与消费增长放缓“两碰头”,全行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尤其是奶农“卖奶难”,亏损面持续扩大,目前已经超过50%

62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6中国奶业博览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当前奶业面临的困难与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国际乳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有密切关联,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竞争力不强。饲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快,技术、管理等节本增效能力提升慢,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仍然不足,从而为国外乳制品的大量涌入提供了条件,压缩了市场空间。

2015年山东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曝光以来,国内多个地区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频频传出。如此前在惠州市博罗县有多家奶农因中间商不愿续签收购合同导致生鲜奶囤积,每天都在上演倒奶、卖牛事件。乳品行业专家王丁棉分析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卖奶难”的问题,既要在政策的引导下,改变当前乳企、奶农的经营模式,又应制定具体的行业规则,使得奶农与奶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奶源生产出现奶荒、奶剩交替发生现象。尤其是这两年先后经历了奶源紧张、乳品企业争抢奶源、抬高奶价和奶源过剩、乳品企业压级压价、拒收限收的波动。奶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奶业发展不仅是养殖环节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养殖、加工和消费整个产业链全方位的升级。从目前来看,养殖环节经过整顿和振兴,生鲜乳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已有质的提升。但加工和消费环节并没有实现同步转型升级,对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严重制约,对奶业整体转型升级形成了“短板效应”,这也是当前奶牛养殖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鉴于我国乳制品供应国际关联度较高,国内生产受国际乳制品价格和进口数量影响较大。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我国奶业发展平稳,而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就会波及国内生产。更重要的是,乳品企业和奶农利益机制仍没理顺。世界其他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利润分配较为合理,因此养殖数量和产量也比较稳定。但我国奶业先天不足,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一体化经营的企业数量不多,乳品企业只管加工,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只养牛,处于弱势地位,乳企往往在奶少时抢奶、奶多时限收拒收,多年来已形成奶业发展的一个怪圈。

中国乳业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政府出台一些保护措施。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前提下,商品价格受供需影响波动十分正常,受国际市场的冲击更是不可避免。单纯依靠政府出台政策进行扶植帮助,短期或许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说,依靠政策保护来实现行业发展并不能真正解决乳业困局,必须靠产业升级来化解。一方面,在生产环节,应从引导养殖小区向规模牧场转型;积极扶持奶牛大户、联户经营、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实现奶企科学布局和奶源相配套,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在消费环节,既要提高乳制品消费量,又要培养消费者科学饮奶的习惯。

目前,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广大消费者还没有养成鲜奶鲜饮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仍以消费奶粉和常温奶为主,必须逐步扭转这种不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中国奶业要重树市场信心,根子还在于提高质量。建立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乳业生产方式,逐步提高行业标准,才是中国乳业突围的应有之路。中国乳业只有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融合,才能改变散户奶农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让他们在遇到市场风险时只能落泪“倒奶杀牛”的情形不再发生。

 

文章来源:凤凰评论,转载自《北京青年报》

详见:http://news.ifeng.com/a/20160604/48915522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