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学思想和方法
范棣:若不改革分配侧 “黑猫白猫轮”将铸大错
发布时间:2017-01-17 11:22:25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不久前,一位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老友说,中国经济已高速增长了三十几年,世界奇迹,目前西方经济学根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因此,谁能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谜,谁必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这个所谓的“谜”是真的很难解释吗?其实,也不一定,看你从什么角度理解。比方说,有两只猫,同一个家族,但黑猫很肥大,白猫很瘦小。于是,一帮学者研究为什么黑猫比白猫超大,研究结果认为黑猫是一个奇迹。其实,事实很简单,主人给黑猫吃的又多又好,给白猫吃的又少又差。

  中国经济腾飞起源于两只猫:白猫和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的《双猫图》,画中一只白猫雪白轻柔,一只黑猫乌黑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1985年邓小平当选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经典,被摘登在《时代》周刊封面的显著位置上。那一年,这句关于两只猫的话语——“猫论”,从国内坊间流行到了世界。2001年的APEC首脑峰会上,“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也成为了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开场白。

  其实,最初邓小平说的是黄猫和黑猫。那是在1962年,当时中国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和责任田等各种各样的新的生产形式。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7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引用了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陈云等对此表示赞同。但这只是一次内部会议,“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

  1976年前后,毛泽东点名批评邓小平说:“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是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就此,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成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了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

  猫的天性就是抓老鼠

  猫天生就是抓老鼠的,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也有天性,人没有天性,就不是人。人的天性都是自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利的倾向。为什么社会上不可能出现千千万万个雷锋,因为那不是人的天性。承认这一点很重要。

  每个人都想发财,从皇帝到庶民,这是他们的天性。正像所有的猫都有抓老鼠的本性。

  为什么有的猫不抓老鼠了

  现代社会改变了很多事物,比如,城市里的宠物猫不会抓老鼠,不但不会抓,而且看见老鼠会惊恐万分。原因是它们不需要抓,它们已经失去了欲望。有没有欲望抓老鼠,取决于猫的身份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野猫肯定要抓老鼠,家猫当然不需要抓。

  同样是企业的天性,同样在市场竞争,但国企和民企“抓老鼠”的欲望完全不同。民企有强烈的利益驱使冲动,有“猫”的野性,国企就不同,因为抓“老鼠”和吃“老鼠”并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所以天性在这里就变味了。褚时健创造了一个云烟王国,每年上缴国库几百亿税收,但最终只偷吃了一条“小鱼”,被判刑监禁数十年。让猫看着鱼但不让吃,这很绝。

  能不能抓到老鼠,取决于让不让抓

  为什么有的猫能抓到老鼠,有的猫抓不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取决于让不让抓和让谁来抓?在天性面前,所有的猫都想抓老鼠,但是,如果把有些猫关在笼子里,不放出来,它们就没法抓。仅仅从这个角度看,“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不是所有的猫都能平等的抓老鼠,能抓老鼠的猫不一定是什么好猫。

  同样是一个赚钱的行业,比如说,金融行业,国资准入就比较容易,民企进入就十分困难。难道说,民企就不会经营金融吗?当然不是。保护“国猫”的办法就是让有些“野猫”不能抓“老鼠”。在市场不平等的环境下,你不可能知道哪只猫是好猫。

  猫能抓老鼠,这不是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大家都能抓,为什么只让你抓了。

  白猫黑猫,先富的不一定是好猫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猫论的一个策略。这个策略使得中国一部分人成为世界一流的富豪,也是中国经济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但是,这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但成为了一个现实,而且也非常可能成为一个固化的结局。因为不让白猫抓老鼠,黑猫才变得硕大无比,而黑猫在富起来之后,并无任何意图想让白猫参与抓老鼠。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绝大部分富裕起来的企业家和富豪,其实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原罪问题。你能抓到老鼠,不是因为你比马云还牛逼,是因为你的主人让你“抓”了。

  勤劳的“白猫”不一定致富

  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强调的是人们勤劳致富,似乎只要勤奋就能抓到老鼠。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我们通常把“发家致富”解释成是两个因素结合的结果,一个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一个是个人的勤奋工作。但勤劳真能发财吗?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2008)对这种在中国被广为宣传的财富增长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他通过比较各国的贫富状况发现,“地大物博”和“勤劳”只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先天条件,而不是先决条件。勤劳只是致富的先天条件,但并非决定因素。对一个国家来说,更重要的东西是能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制度,特别是自由金融创新体系。

  究竟我们这些平民怎样才能变得富有?

  亚当斯密(国富论)站在建设一个公平竞争市场的立场,在承认人的利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严密分析告诉人们:唯有平等和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国家或者政府的作用不是为了干预市场,而是为了限制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自由市场经济很难避免出现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资本的天性就是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因此,一个为了全体国民利益的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的作用是保障国民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些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分配侧不改革,“猫论”将铸成大错

  长期以来,一个危险的经济政策倾向是: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出台的经济政策最终都会围绕少数人的利益打转,使得很少一部分人获利。事实上,很多时候政策的出发点是为大多数人着想和设计的,但执行的结果却往往掉入少数人利益的圈套中。这是实情。

  从西方经济学中演绎出来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其实已经无法解开经济的迷局。因为中国经济的真正症结就在其“分配侧”的机制已经老化,它根本无法调节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社会“分配侧”的机器已经生锈和停摆了。事实上,它在加速演绎富则更富、穷则更穷的定律。

  我们过去多年习惯把分配体制上的问题说成是收入分配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今天的社会其致富的渠道已经多样化,收入只是其中一种,对致富来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手段。无论大小富豪,有哪个是靠劳动收入而致富的?极少。

  要想让大部分人致富,仅仅鼓励他们勤劳致富不行,一个人靠劳动所得毕竟有限,需要靠知识、靠资本、靠人际关系、靠机遇。比如,一个小商贩想开店或者扩大营业规模,他就需要流动资金,这个时候能否得到资本对他至关重要。得不到资本,要凭每个月的劳动所得积攒,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实现开店的梦想。

  融资机会涉及到社会资本的分配体制,获得知识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公平,致富机遇涉及到社会机会平等和公平问题。社会如何公平分配这些资源(资本、知识、人际关系和创业机会)给社会的成员,这不仅仅是一个收入分配体制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公平竞争的制度问题。

  如果没有公平竞争,机会被极少人垄断或者把持,社会就必然加速向两极分化的格局发展。

  为什么黑猫比白猫肥?不是黑猫和白猫的基因有什么不同,不是黑猫比白猫更勤奋、更聪明、更有能力,问题在猫的主人。

 

文章来源:和讯网

详见:http://opinion.hexun.com/2016-09-20/18609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