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学思想和方法
张维迎:市场没有失灵,是市场理论失灵了
发布时间:2016-01-11 08:22:35

作者简介:张维迎,1959年生,经济学教授,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组织企业管治信息经济中国经济转型。主要著作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再版,与盛斌合作),《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30年》(2008,主编), 《市场的逻辑》(2010),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

 

“市场失灵”是我们传统经济学教课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失灵了,政府这个“有形之手”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干预乃至规制市场了。但在张教授看来,“市场失灵”不过是传统关于市场的理论范式出了问题,因而带来的一个伪概念,市场本身不会失灵,是主流市场理论失灵了。

主流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市场的有效性。但是,上了经济学课以后,很多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倒不一定是市场如何有效,而是市场可能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是想告诉你一个女孩子是如何漂亮、温柔,但最后的结论是女孩子只有睡着的时候才是妩媚的。一旦醒来,开始行动,就满脸疙瘩,奇丑无比,而且脾气暴躁,胡作非为。于是就建议要给她整容,要捆住她的手脚,要管教她。结果是,越整容变得越丑,越丑越需要整容!

市场失灵,还是市场理论失灵? 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有三个重要的失灵: 第一是由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二是由所谓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第三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可以说市场的失灵无处不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何干预都有充分的理由。按照传统经济学对于垄断的定义,现实中的每一个生产者都是垄断者,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甚至一个居民区的小杂货店,它也是一个局部的垄断者。并且,每一种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穿衣打扮都会给人带来愉悦,或者是使人感到不舒服,也就是经济学讲的正的或者负的外部性。而且,每一种交易活动都是信息不对称的,因为卖的人拥有的产品知识总是比买的人多。所以说,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对市场进行干预。

为什么传统经济学能得出这样的市场失灵的理论?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传统经济学的范式。简单来说,这个范式就是完全竞争模型(perfect competition)。传统经济学在完全竞争模型下得出市场有效性的基本结论,然后再用这个模型进行套用现实,凡是套不进去的东西,都说是市场出了毛病。

具体来讲,完全竞争模型是基于这样一些重要的假设。 每个人是同等、完全理性的; 技术、资源、偏好是已知的; 规模报酬是递减的; 每个企业都很小,每个行业有无穷多个企业; 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 未来是确定的; 经济活动没有外部性; 所有的变化都是外生的;

时间关系,我只能罗列这些完全竞争模型隐含的基本假设。

所有这些假设都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些不现实的假设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就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现实的市场一定会失灵!

而我要讲的是:市场本来不需要这些假设,是我们经济学家需要这些假设;市场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这些假设。所谓市场失灵,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市场理论的失灵。但是,人们很容易把新古典市场理论的失灵当成了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等于没有竞争首先看垄断。垄断是相对于竞争而言。在传统经济学中,最高水平的竞争叫完全竞争:每一个行业都有无穷多个企业,每一个企业都非常小,所有的企业都生产完全一样的产品,都只能索取相同的价格,没有任何企业有定价权。

完全竞争的英文是perfect competition,完美无缺,实际上等于没有竞争。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完全竞争模型套用到经济学家自身,就是所有的经济学教授写一样的论文、教一样的课、收一样的费。我想我们经济学自己也不会认为这就是经济学家之间的竞争方式。市场上人们是怎么竞争的?企业是怎么竞争的?是我怎么做到与众不同,胜人一筹:生产与别人不一样的产品;即使是生产同样的产品,我的产品的质量比别人好;质量跟别人的产品一样,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这才是市场上真正的竞争。经济学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是这样,我能够跟别人有不一样的观点、写不一样的论文、写不一样的书,而不是跟所有人做一样的事情。尽管我说“完美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的。

竞争是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或用不同的方式做事。这样的竞争一定意味着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有一定的定价权。甚至是居民区的小店也有一定的定价权。提高价格,消费者不会全部跑掉;降低价格,也不会全世界的人都来买他的东西。

但是,非常遗憾,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范式,只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就存在垄断,尽管我们叫它竞争垄断,或者叫垄断竞争。

再看现实的市场。最成功企业的一定是不断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最后变成传统经济学定义的垄断者。所有国家的《反垄断法》都是针对成功的企业。有人说如果你要了解谁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企业,只要去美国司法部查一下所有经历过反垄断起诉和调查的企业名单,就知道了。标准石油、美铝、IBM、微软等等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都在这个名单上!

传统经济学常常把市场竞争中最优秀的企业跟政府管制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的定义,在中国寻找三个最大的垄断者,会是谁?不会是中国电信,不会是中国石油,也不会是工商银行,而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就是按照现有的定义,可以给出的结论。因为这些企业在行业中所占份额都比中国电信、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等在各自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要高。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详见: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Z/zhangweiying/Article/201512/t20151204_239729.htm